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乡村社会治理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3.2 社会质量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第18页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社会质量及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述要 | 第22-32页 |
2.1 社会质量理论述要 | 第22-26页 |
2.1.1 社会质量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2-23页 |
2.1.2 社会质量理论的形成及背景 | 第23-24页 |
2.1.3 社会质量理论的分析和评估要素 | 第24-25页 |
2.1.4 社会质量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25-26页 |
2.2 乡村社会治理理论述要 | 第26-28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6-27页 |
2.2.2 乡村社会治理 | 第27-28页 |
2.3 社会质量理论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契合 | 第28-32页 |
2.3.1 社会质量理论符合乡村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 | 第28-29页 |
2.3.2 社会质量理论提供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实现途径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社会质量视阈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审视 | 第32-42页 |
3.1 社会质量视阈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困境 | 第32-36页 |
3.1.1 社会经济保障维度:乡村社会民生保障有所匮乏 | 第33-34页 |
3.1.2 社会凝聚维度:乡村社会认同危机有所加剧 | 第34页 |
3.1.3 社会融入维度:乡村社会排斥现象较为普遍 | 第34-35页 |
3.1.4 社会赋权维度:乡村民众自治能力较为不足 | 第35-36页 |
3.2 社会质量视阈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困境根源分析 | 第36-42页 |
3.2.1 乡村社会政策设计不平等且具体实施效果差异 | 第36-37页 |
3.2.2 乡村社会政策上传下达机制不畅且公信力式微 | 第37-38页 |
3.2.3 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失范且民众社会参与度较低 | 第38-39页 |
3.2.4 乡村民众即政策对象文化素质和参与能力束缚 | 第39-42页 |
第四章 社会质量视阈下的乡村社会治理路径探析 | 第42-48页 |
4.1 推进乡村社会民生建设,保障乡村社会经济安全 | 第42-44页 |
4.1.1 提升经济保障水平,逐步实现乡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 第43页 |
4.1.2 加强乡村制度建设,扩展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 | 第43-44页 |
4.2 增强乡村社会信任团结,提升乡村社会凝聚能力 | 第44-45页 |
4.2.1 加强乡村诚信社会建设,着力推进乡村社会公平公正 | 第44页 |
4.2.2 开展政府公信力建设,加强村民政治认同与社会共识 | 第44-45页 |
4.3 倡导乡村社会平等和谐,促进乡村社会包容发展 | 第45-46页 |
4.3.1 健全政策诉求表达机制,促进乡村弱势群体融入社会 | 第45-46页 |
4.3.2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乡村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 第46页 |
4.4 重视乡村民众主体意识,增加乡村社会赋权水平 | 第46-48页 |
4.4.1 重视公民参与机制,激发乡村民众参与热情和主动性 | 第46-47页 |
4.4.2 完善法律保障制度,促进乡村民众权能提升自我发展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