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代码监測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恶意代码攻击技术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2 恶意代码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组织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技术 | 第19-35页 |
2.1 恶意代码概述 | 第19页 |
2.2 恶意代码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1 计算机病毒 | 第19页 |
2.2.2 计算机蠕虫 | 第19-20页 |
2.2.3 木马 | 第20页 |
2.3 木马的通信技术分析 | 第20-22页 |
2.3.1 木马通信技术分类 | 第21页 |
2.3.2 木马通信方式分析 | 第21-22页 |
2.4 特征提取技术分析 | 第22-32页 |
2.4.1 b/s类型木马特征提取 | 第23-25页 |
2.4.2 c/s类型木马特征提取 | 第25-28页 |
2.4.3 辅助分析 | 第28-32页 |
2.5 数据包捕获技术 | 第32-33页 |
2.6 特征匹配算法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系统分析 | 第35-38页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3.1.1 技术上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3.1.2 经济上的可行性 | 第36页 |
3.2 需求分析 | 第36-37页 |
3.2.1 系统实现的目标 | 第36页 |
3.2.2 功能性需求 | 第36-37页 |
3.2.3 非功能性需求 | 第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系统设计 | 第38-43页 |
4.1 系统架构 | 第38-39页 |
4.2 系统模块设计 | 第39-41页 |
4.3 数据库设计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系统实现 | 第43-55页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第43页 |
5.1.1 开发平台 | 第43页 |
5.1.2 开发工具及语言 | 第43页 |
5.2 总体流程 | 第43-47页 |
5.2.1 核心数据结构 | 第44-45页 |
5.2.2 核心函数 | 第45-47页 |
5.3 数据包捕获模块 | 第47-48页 |
5.3.1 libpcap工作流程 | 第47-48页 |
5.3.2 数据结构 | 第48页 |
5.3.3 主要函数 | 第48页 |
5.4 协议解析模块 | 第48-52页 |
5.4.1 工作流程 | 第49页 |
5.4.2 数据结构 | 第49-51页 |
5.4.3 模块接口 | 第51-52页 |
5.5 检测模块 | 第52-53页 |
5.5.1 Ac算法 | 第53页 |
5.5.2 工作流程 | 第53页 |
5.5.3 模块接口 | 第53页 |
5.6 响应模块 | 第53-54页 |
5.6.1 工作流程 | 第54页 |
5.6.2 模块接口 | 第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系统测试 | 第55-59页 |
6.1 测试目的 | 第55页 |
6.2 测试概要 | 第55页 |
6.3 测试环境 | 第55-57页 |
6.4 测试用例设计 | 第57页 |
6.5 测试方法 | 第57页 |
6.6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