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 第17-25页 |
2.1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 第17-21页 |
2.1.1 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 | 第17-18页 |
2.1.2 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 第18-19页 |
2.1.3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展理念的扬弃 | 第19-20页 |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理念的延续和深化 | 第20-21页 |
2.2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现实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国际背景 | 第22-23页 |
2.2.2 国内背景 | 第23-24页 |
2.2.3 习近平自身的经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 第25-42页 |
3.1 国情基础:新常态 | 第25-27页 |
3.1.1 新常态的提出 | 第25页 |
3.1.2 新常态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25-26页 |
3.1.3 新常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3.2 目标导向:中国梦 | 第27-29页 |
3.2.1 中国梦的提出及内涵 | 第27-28页 |
3.2.2 中国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3.2.3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3.3 发展的指导思想:治国理政思想 | 第29-32页 |
3.3.1 核心动力:创新发展 | 第30页 |
3.3.2 内在要求:协调与绿色发展 | 第30-31页 |
3.3.3 外在支撑:开放发展 | 第31-32页 |
3.3.4 目的归宿:共享发展 | 第32页 |
3.4 动力之源:全面深化改革 | 第32-34页 |
3.4.1 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 | 第33页 |
3.4.2 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 | 第33-34页 |
3.5 坚实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4-37页 |
3.5.1 政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 | 第35-36页 |
3.5.2 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 第36页 |
3.5.3 宣传保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6-37页 |
3.6 价值归宿:以人民为中心 | 第37-42页 |
3.6.1 对人民群众地位准确定位 | 第38-39页 |
3.6.2 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系统认识 | 第39-40页 |
3.6.3 依靠人民群众的三个维度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特征 | 第42-48页 |
4.1 创新思维:继承和发展 | 第42-43页 |
4.1.1 发展战略目标的继承和创新 | 第42页 |
4.1.2 发展战略举措的继承与创新 | 第42-43页 |
4.2 民本思维:关心人民的利益 | 第43-44页 |
4.2.1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 第43-44页 |
4.2.2 强调价值目标是为了人民群众 | 第44页 |
4.3 系统思维:总揽社会发展的全局 | 第44-46页 |
4.3.1 从空间维度上是一个体系性的结构 | 第45页 |
4.3.2 从时间维度上是一个长期的规划 | 第45-46页 |
4.4 实践思维:回答实践新要求 | 第46-48页 |
4.4.1 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46-47页 |
4.4.2 运用实践思维解决问题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8-52页 |
5.1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 第48-50页 |
5.1.1 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篇章 | 第48-49页 |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49-50页 |
5.2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 第50-52页 |
5.2.1 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 第50-51页 |
5.2.2 国家治理、凝聚人心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示范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