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表达探讨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农耕文化研究 | 第11-14页 |
1.1.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1.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 景观中的农耕文化 | 第14-17页 |
1.2.1 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实践应用 | 第16-17页 |
1.3 主题公园研究 | 第17-19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7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1-27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2.1.1 主题公园的广阔前景 | 第21页 |
2.1.2 主题公园的发展必然 | 第21页 |
2.1.3 农耕文化的传承价值 | 第21-22页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2.3 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3.1 农业文化 | 第22-23页 |
2.3.2 农耕文化 | 第23页 |
2.3.3 主题公园 | 第23-24页 |
2.3.4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 | 第24页 |
2.4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6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3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7-39页 |
3.1 农耕文化的发展 | 第27-30页 |
3.1.1 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 | 第27页 |
3.1.2 形成时期——夏商周时期 | 第27-28页 |
3.1.3 成熟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 第28页 |
3.1.4 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第28-29页 |
3.1.5 发达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 第29-30页 |
3.2 农耕文化的类型 | 第30-33页 |
3.2.1 按文化形态划分 | 第30-31页 |
3.2.2 按地理环境划分 | 第31-33页 |
3.3 农耕文化的构成 | 第33-36页 |
3.3.1 农业生产要素 | 第33-34页 |
3.3.2 农民生活要素 | 第34-35页 |
3.3.3 农村环境要素 | 第35-36页 |
3.4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功能 | 第36-37页 |
3.4.1 休闲游憩 | 第36页 |
3.4.2 科普教育 | 第36页 |
3.4.3 文化传承 | 第36-37页 |
3.4.4 健身康体 | 第37页 |
3.5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特征 | 第37-38页 |
3.5.1 地域性 | 第37页 |
3.5.2 多样性 | 第37页 |
3.5.3 乡土性 | 第37-38页 |
3.5.4 传承性 | 第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典型案例调研分析 | 第39-59页 |
4.1 案例选取 | 第39页 |
4.2 杨凌后稷教稼公园 | 第39-44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39-40页 |
4.2.2 设计构思 | 第40-41页 |
4.2.3 主题剖析 | 第41-44页 |
4.3 临汾古城公园 | 第44-48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45页 |
4.3.2 设计构思 | 第45-46页 |
4.3.3 主题剖析 | 第46-48页 |
4.4 运城舜帝陵公园 | 第48-53页 |
4.4.1 项目概况 | 第49页 |
4.4.2 设计构思 | 第49-50页 |
4.4.3 主题剖析 | 第50-53页 |
4.5 案例总结 | 第53-59页 |
4.5.1 景观途径 | 第53-55页 |
4.5.2 科教途径 | 第55-56页 |
4.5.3 体验途径 | 第56-57页 |
4.5.4 文化途径 | 第57-59页 |
第5章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表达策略 | 第59-75页 |
5.1 表达的基本要求 | 第59-60页 |
5.1.1 体现农耕思想 | 第59页 |
5.1.2 融入农事活动 | 第59页 |
5.1.3 突出民风民俗 | 第59-60页 |
5.1.4 营造农村景观 | 第60页 |
5.2 表达形式 | 第60-66页 |
5.2.1 农业生产要素 | 第60-62页 |
5.2.2 农民生活要素 | 第62-64页 |
5.2.3 农村环境要素 | 第64-66页 |
5.3 表达方法 | 第66-68页 |
5.3.1 借鉴 | 第66页 |
5.3.2 保留 | 第66-67页 |
5.3.3 再现 | 第67页 |
5.3.4 象征隐喻 | 第67页 |
5.3.5 符号表示 | 第67-68页 |
5.4 表达途径 | 第68-74页 |
5.4.1 景观途径 | 第68-71页 |
5.4.2 科教途径 | 第71-72页 |
5.4.3 体验途径 | 第72-73页 |
5.4.4 文化途径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 | 第75-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75-77页 |
6.2.1 研究局限 | 第75-76页 |
6.2.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