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4页 |
1.1 藻类概述 | 第18-20页 |
1.1.1 藻类的定义、种类及主要特点 | 第18页 |
1.1.2 耐盐藻及其应用价值 | 第18-20页 |
1.2 藻类生物活性 | 第20-24页 |
1.2.1 抗菌活性 | 第21-22页 |
1.2.2 抗氧化活性 | 第22页 |
1.2.3 其他生物活性 | 第22-24页 |
1.3 微藻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3.1 抗菌活性微藻的筛选 | 第24-26页 |
1.3.2 抗菌活性物质的有效成分 | 第26页 |
1.3.3 抗菌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1.4 微藻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4.1 微藻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27-28页 |
1.4.2 抗氧化活性的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1.5 微囊藻毒素(MCs)的生物降解 | 第29-31页 |
1.5.1 MCs | 第29-30页 |
1.5.2 MCs的生物降解 | 第30-31页 |
1.6 蓝藻的基因工程 | 第31-33页 |
1.6.1 集胞藻PCC 6803的自然转化 | 第32页 |
1.6.2 载体设计与选择 | 第32页 |
1.6.3 集胞藻PCC 6803藻青蛋白启动子Pcpc560 | 第32-33页 |
1.6.4 集胞藻PCC 6803中前导肽基因pilA | 第33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耐盐藻筛选纯化和培养鉴定 | 第34-48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2.1.1 样品 | 第34页 |
2.1.2 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2.1.3 培养基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5-36页 |
2.2.2 样品近似盐度测定 | 第36页 |
2.2.3 藻种筛选纯化及培养 | 第36-37页 |
2.2.4 藻种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7-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2.3.1 部分样品近似盐度测定 | 第40页 |
2.3.2 纯化得到的耐盐藻 | 第40-41页 |
2.3.3 部分耐盐藻的生长曲线及种属鉴定 | 第41-43页 |
2.3.4 四株杜氏藻的生长曲线、种属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43-46页 |
2.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微藻抗菌活性研究 | 第48-66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8-49页 |
3.1.1 藻种与菌种 | 第48页 |
3.1.2 培养基 | 第48-49页 |
3.1.3 试剂与仪器 | 第4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3.2.1 菌种培养 | 第49-50页 |
3.2.2 藻粉的收获 | 第50页 |
3.2.3 微藻提取物的制备 | 第50页 |
3.2.4 微藻提取物的抑菌实验 | 第50-51页 |
3.2.5 GC-MS分析微藻提取物的脂肪酸组分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3.3.1 细菌OD_(600)与CFU之间的关系 | 第52-53页 |
3.3.2 微藻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 第53-59页 |
3.3.3 GC-MS分析微藻提取物的脂肪酸组分 | 第59-64页 |
3.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微藻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6-74页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6页 |
4.1.1 藻种 | 第66页 |
4.1.2 试剂 | 第6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4.2.1 藻粉的收获 | 第66页 |
4.2.2 微藻提取物的制备 | 第66页 |
4.2.3 总酚(TP)和总黄酮(TF)含量的测定 | 第66-68页 |
4.2.4 微藻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3页 |
4.3.1 16株微藻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68-71页 |
4.3.2 16株微藻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第71-73页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降解藻毒素基因工程蓝藻的研究 | 第74-94页 |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4-75页 |
5.1.1 藻种、菌株及质粒 | 第74页 |
5.1.2 试剂与仪器 | 第74-7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5-80页 |
5.2.1 培养基 | 第75-76页 |
5.2.2 分子克隆方法 | 第76-78页 |
5.2.3 蓝藻基因工程 | 第78-79页 |
5.2.4 MlrA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 第79-8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2页 |
5.3.1 质粒A+的设计与合成 | 第80-82页 |
5.3.2 质粒A-的构建 | 第82-85页 |
5.3.3 质粒A-的大肠杆菌转化与鉴定 | 第85-86页 |
5.3.4 质粒A+、A-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5 可降解藻毒素基因工程藻株的构建与鉴定 | 第87-89页 |
5.3.6 野生型集胞藻6803与6803-A+藻株生长状况的比较 | 第89-90页 |
5.3.7 基因工程藻株6803-A+用于降解MC-LR的研究 | 第90-92页 |
5.4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4页 |
附录Ⅰ 试剂 | 第104-106页 |
附录Ⅱ 抑菌实验部分图片 | 第106-110页 |
附录Ⅲ 16号藻株测序结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14-116页 |
附件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