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6页 |
1 海水养殖及其细菌性病害 | 第17-20页 |
2 哈维氏弧菌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性 | 第21页 |
·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机理 | 第21页 |
·哈维氏弧菌的毒力因子VHH | 第21-22页 |
3 溶藻弧菌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4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的应用 | 第24-25页 |
5 鱼类免疫系统 | 第25-28页 |
·鱼类免疫组织和器官 | 第25-26页 |
·免疫细胞 | 第26页 |
·体液免疫因子 | 第26-27页 |
·鱼类免疫应答 | 第27-28页 |
6 鱼类免疫相关基因 | 第28-33页 |
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6页 |
第二章 Cathepsin D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36-67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52页 |
·实验动物与菌株来源 | 第37-38页 |
·培养基 | 第38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38-39页 |
·菌液制备 | 第39页 |
·大菱鲆感染和组织获取 | 第39-40页 |
·大菱鲆各组织总RNA提取、纯化及检测 | 第40-41页 |
·组织总RNA提取 | 第40页 |
·RNA的纯化 | 第40-41页 |
·RACE扩增cathepsin D cDNA全长 | 第41-48页 |
·反转录合成RACE-Ready cDNA | 第42-45页 |
·5′和3′-RACE PCR | 第45-46页 |
·RACE PCR扩增片断的纯化与回收 | 第46-47页 |
·载体与纯化产物的连接反应 | 第47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7页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47-48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48页 |
·酶切鉴定 | 第48页 |
·Cathepsin D的同源性分析及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第48-4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 第49-52页 |
·模板cDNA的合成 | 第49-50页 |
·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第50页 |
·标准品的制备 | 第50页 |
·Cathepsin D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第50-52页 |
2 结果 | 第52-63页 |
·大菱鲆总RNA的电泳检测 | 第52页 |
·RNA纯度及浓度的检测 | 第52页 |
·大菱鲆cathepsin D基因全序列扩增 | 第52-60页 |
·大菱鲆cathepsin D基因3′和5′RACE PCR | 第52-53页 |
·Cathepsin D序列分析 | 第53-55页 |
·Cathepsin D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55-58页 |
·Cathepsin D氨基酸序列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第58-60页 |
·大菱鲆cathepsin D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 第60-61页 |
·免疫刺激前后cathepsin D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1-63页 |
3 讨论 | 第63-67页 |
第三章 CXCR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67-80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大菱鲆CXCR4 3’和5’末端的获得 | 第69页 |
·大菱鲆CXCR4序列分析 | 第69页 |
·大菱鲆CXCR4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 | 第69页 |
·免疫刺激前后CXCR4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69-70页 |
·数据处理 | 第70-71页 |
2 结果 | 第71-77页 |
·大菱鲆CXCR4基因cDNA全序列扩增 | 第71页 |
·大菱鲆CXCR4序列分析 | 第71-73页 |
·CXCR4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第73-75页 |
·大菱鲆CXCR4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 第75-76页 |
·免疫刺激前后CXCR4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80页 |
第四章 Rac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80-92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大菱鲆Rac1 3’和5’末端的获得 | 第82页 |
·大菱鲆Rac1序列分析 | 第82页 |
·大菱鲆Rac1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 | 第82页 |
·免疫刺激前后Rac1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82-83页 |
·数据处理 | 第83-84页 |
2 结果 | 第84-89页 |
·大菱鲆Rac1基因cDNA全序列扩增 | 第84页 |
·大菱鲆Rac1序列分析 | 第84-85页 |
·Rac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第85-86页 |
·大菱鲆Rac1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 第86-87页 |
·免疫刺激前后Rac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7-89页 |
3 讨论 | 第89-92页 |
第五章 hsc70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92-103页 |
引言 | 第92-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大菱鲆HSC70 3’和5’末端的获得 | 第93页 |
·大菱鲆HSC70序列分析 | 第93-94页 |
·大菱鲆hsc70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 | 第94页 |
·免疫刺激前后hsc70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94页 |
·数据处理 | 第94-95页 |
2 结果 | 第95-100页 |
·大菱鲆hsc70基因cDNA全序列扩增 | 第95页 |
·大菱鲆HSC70序列分析 | 第95-96页 |
·HSC70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 第96-97页 |
·大菱鲆hsc70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 第97-98页 |
·免疫刺激前后hsc70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8-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2页 |
4.大菱鲆4种免疫相关基因研究总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溶藻弧菌TLH溶血素的克隆表达及致病性研究 | 第103-119页 |
引言 | 第103-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9页 |
·实验动物、菌株及质粒来源 | 第104页 |
·实验动物 | 第104页 |
·菌株 | 第10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04页 |
·构建表达载体 | 第104-106页 |
·细菌DNA提取 | 第104-105页 |
·引物设计 | 第105页 |
·tlh基因扩增 | 第105页 |
·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105-106页 |
·TLH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 第106页 |
·TLH溶血活性和磷脂酶活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溶血活性 | 第106-107页 |
·磷脂酶活性 | 第107页 |
·金属离子对TLH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107页 |
·化学修饰剂对TLH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TLH溶血素的细胞毒性及致病性 | 第108-109页 |
·TLH溶血素对牙鲆鳃细胞系(FG-9307)的细胞毒性 | 第108页 |
·TLH溶血素对斑马鱼的致病性 | 第108-109页 |
2 结果 | 第109-117页 |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109-110页 |
·TLH溶血素的纯化 | 第110页 |
·TLH溶血活性和磷脂酶活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金属离子对TLH溶血活力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蛋白质化学修饰剂对TLH溶血活力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TLH溶血素的细胞毒性及致病性研究 | 第114-117页 |
·TLH溶血素对牙鲆鳃细胞系(FG)的细胞毒性作用 | 第114页 |
·TLH溶血素对斑马鱼的致病性 | 第114-117页 |
3 讨论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19-12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19-120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8页 |
附录Ⅰ 溶液配方 | 第138-139页 |
附录Ⅱ pET-24d(+)载体图谱及多克隆位点序列 | 第139-140页 |
附录Ⅲ 大菱鲆CXCR4 cDNA全长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 第140-141页 |
附录Ⅳ 大菱鲆Rac1 cDNA全长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 第141-142页 |
附录Ⅵ 大菱鲆HSC70 cDNA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 第142-143页 |
附录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