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60高强钢焊接H形轴心受压柱整体稳定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高强度钢材概述 | 第11-13页 |
1.2.1 高强度钢材简介 | 第11页 |
1.2.2 高强度钢材的工程应用 | 第11-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残余应力测量方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构件初始缺陷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3 高强钢轴压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4 国内外钢结构设计规范 | 第18-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2 焊接H形截面残余应力试验及分布模型研究 | 第22-42页 |
2.1 残余应力试验 | 第22-28页 |
2.1.1 盲孔法测量原理 | 第22-23页 |
2.1.2 试件设计 | 第23-26页 |
2.1.3 试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 第26-28页 |
2.2 应变释放系数标定实验 | 第28-31页 |
2.2.1 标定实验原理 | 第29页 |
2.2.2 标定实验试件 | 第29-30页 |
2.2.3 标定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37页 |
2.3.1 试验结果 | 第31-35页 |
2.3.2 板件宽厚比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3 板件厚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残余应力分布模型 | 第37-41页 |
2.4.1 分布模型的形状参数 | 第37-38页 |
2.4.2 残余拉应力数值 | 第38-39页 |
2.4.3 残余压应力数值及分布范围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高强钢焊接H形轴压构件稳定承载力试验研究 | 第42-52页 |
3.1 整体稳定承载力试验 | 第42-45页 |
3.1.1 材性试验 | 第42页 |
3.1.2 试件设计 | 第42-43页 |
3.1.3 测点布置 | 第43-44页 |
3.1.4 试验加载装置 | 第44-45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45-49页 |
3.2.1 试验现象 | 第45-46页 |
3.2.2 试验结果 | 第46-48页 |
3.2.3 试验结果与各国规范对比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4 焊接H形轴压构件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52-66页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7页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1.2 材料属性 | 第53页 |
4.1.3 单元类型选取 | 第53-54页 |
4.1.4 网格划分 | 第54页 |
4.1.5 初始几何缺陷的施加 | 第54-56页 |
4.1.6 残余应力的施加 | 第56页 |
4.1.7 边界约束条件 | 第56-57页 |
4.2 ANSYS模型求解及后处理 | 第57-58页 |
4.2.1 求解方法选择 | 第57页 |
4.2.2 求解控制 | 第57-58页 |
4.2.3 后处理结果查看 | 第58页 |
4.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58-64页 |
4.3.1 已有试验验证 | 第58-60页 |
4.3.2 本文试验验证 | 第60-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高强钢焊接H形轴压柱参数分析与设计建议 | 第66-80页 |
5.1 有限元参数分析 | 第66-73页 |
5.1.1 钢材强度的影响 | 第66-69页 |
5.1.2 初始几何缺陷的影响 | 第69-70页 |
5.1.3 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70-72页 |
5.1.4 板件宽厚比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 设计建议 | 第73-79页 |
5.2.1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各国规范的对比 | 第74-76页 |
5.2.2 设计建议 | 第76-78页 |
5.2.3 试验结果与拟合公式对比 | 第78-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