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0 引言 | 第13-3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 ·黄、东海泥质沉积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长江和黄河的物源识别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 ·黄、东海陆架海区全新世以来古环境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 ·存在问题和选题依据 | 第28-34页 |
| 1 研究区概况 | 第34-40页 |
| ·自然地理 | 第34-35页 |
| ·水文概况 | 第35页 |
| ·海洋流系 | 第35-37页 |
| ·周边河流 | 第37-40页 |
| 2 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不同粒级中的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物源识别指标 | 第40-51页 |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 ·研究结果 | 第41-43页 |
| ·矿物组成 | 第41-42页 |
| ·长石/石英比值 | 第42页 |
| ·白云石/方解石的差异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6页 |
| ·小结 | 第46-51页 |
| 3 现代长江、黄河物质在中国东部陆架海区的分布模式 | 第51-61页 |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 ·细粒级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物源识别优势 | 第51-52页 |
| ·长江、黄河物质在东部陆架海区的扩散模式 | 第52-56页 |
| ·小结 | 第56-61页 |
| 4 全新世以来济州岛西南泥质区B3孔的物源变化 | 第61-75页 |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61页 |
| ·研究结果 | 第61-63页 |
| ·B3孔沉积速率和岩性特征 | 第61-63页 |
| ·B3孔碳酸盐矿物含量变化 | 第63页 |
| ·讨论 | 第63-66页 |
| ·小结 | 第66-75页 |
| 5 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历史及其影响机制 | 第75-103页 |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75页 |
| ·研究结果 | 第75-77页 |
| ·岩性特征 | 第75-76页 |
| ·沉积速率 | 第76-77页 |
| ·讨论 | 第77-86页 |
| ·沉积历史 | 第77-78页 |
| ·敏感粒级的提取 | 第78-80页 |
| ·沉积物粒度反映的东亚冬季风的演化 | 第80-82页 |
| ·东亚冬季风的长期演变机制 | 第82-84页 |
| ·东亚冬季风、太阳活动和ENSO事件 | 第84-86页 |
| ·小结 | 第86-103页 |
| 6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3-123页 |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103页 |
| ·研究结果 | 第103-105页 |
| ·常、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 第103-104页 |
| ·沉积物元素含量垂向变化特征 | 第104页 |
| ·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 ·讨论 | 第105-109页 |
| ·物源识别 | 第105-106页 |
| ·元素比值的古环境意义 | 第106-108页 |
| ·沉积层段划分及古气候演化 | 第108-109页 |
| ·小结 | 第109-123页 |
| 7 6200年以来ZY-2孔海水表层温度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 第123-137页 |
|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123-124页 |
| ·研究结果 | 第124页 |
| ·讨论 | 第124-129页 |
| ·南黄海中部海水表层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124-126页 |
| ·6200年来黄海暖流的强弱变化 | 第126-129页 |
| ·小结 | 第129-137页 |
| 8 主要结论 | 第137-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71页 |
| 致谢 | 第171-17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72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