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微通道系统的石油污染物荧光光谱测量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3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21页
        1.1.1 石油污染的背景第14-17页
        1.1.2 我国石油类水体污染现状第17-20页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0-21页
    1.2 水中石油类污染物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分类第23-28页
        1.3.1 非分光光度检测方法第24-26页
        1.3.2 分光光度法第26-28页
    1.4 荧光的分光光度检测第28-30页
    1.5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法第30-31页
    1.6 三维荧光数据的解析方法第31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2章 荧光的产生及荧光机理第33-57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荧光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第33-36页
        2.2.1 荧光产生机理第33-35页
        2.2.2 石油类物质荧光产生机理模型第35-36页
    2.3 荧光物质特性分析第36-44页
        2.3.1 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第36-38页
        2.3.2 荧光的表征参量第38-41页
        2.3.3 环境因素对荧光的影响第41-42页
        2.3.4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间的关系第42-44页
    2.4 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分类第44-46页
        2.4.1 荧光分析法的特点第44-45页
        2.4.2 荧光分析法的分类第45-46页
    2.5 三维荧光光谱法第46-51页
        2.5.1 三维荧光光谱的图形表示第46-48页
        2.5.2 三维荧光光谱的矩阵表示第48-49页
        2.5.3 三维荧光检测光路系统构成第49-51页
    2.6 荧光分析新技术第51-54页
        2.6.1 导数荧光光谱法第51-52页
        2.6.2 同步荧光探测法第52-53页
        2.6.3 时间分辨荧光探测法第53页
        2.6.4 微流控芯片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第53-54页
    2.7 石油污染物荧光分析的可行性第54-56页
        2.7.1 原油馏分分类第54-55页
        2.7.2 石油类污染物的荧光物质第55-56页
    2.8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微通道荧光光谱检测系统第57-82页
    3.1 引言第57页
    3.2 荧光光谱检测系统第57-60页
        3.2.1 荧光光谱检测系统组成第57-59页
        3.2.2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关系分析第59-60页
    3.3 微通道荧光光谱检测系统设计第60-65页
        3.3.1 荧光光谱检测系统总体结构第60-61页
        3.3.2 激发光源的性能分析与选择第61-62页
        3.3.3 光电检测器性能分析与选择第62-65页
    3.4 微通道样品池及光路设计第65-71页
        3.4.1 微通道样品池设计第65-68页
        3.4.2 微通道样品池光路设计第68-71页
    3.5 荧光光谱分光系统设计第71-75页
        3.5.1 光栅分光及扫描系统设计第71-73页
        3.5.2 光栅扫描系统实验验证第73-75页
    3.6 微通道荧光光谱检测系统实验研究第75-81页
        3.6.1 纯组分样品荧光光谱测量第75-78页
        3.6.2 标准溶液样品荧光光谱测量第78-80页
        3.6.3 混合溶液样品荧光光谱测量对比第80-81页
    3.7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石油污染物组分解析的平行因子算法及其改进第82-104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化学计量学数据分析方法第82-84页
        4.2.1 化学计量的多分辨及多元校正第82-83页
        4.2.2 二阶校正方法的应用第83-84页
    4.3 Tucker 3 三维数据解析方法第84-85页
    4.4 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法第85-88页
    4.5 光谱数据矩阵降维及其包络线求取第88-90页
    4.6 特征参量的提取第90-94页
        4.6.1 描述荧光强度分布的特征参量第91页
        4.6.2 描述荧光强度在二维平面分布的特征参量第91-93页
        4.6.3 描述发射及激发波长与荧光强度分布关系的参量第93-94页
        4.6.4 敏感特征参量的提取第94页
    4.7 平行因子组分数的确定第94-98页
    4.8 平行因子算法的改进第98-101页
    4.9 改进的平行因子算法组分识别研究第101-103页
    4.10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5章 石油类污染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实验研究第104-124页
    5.1 引言第104页
    5.2 实验样品及配制原则第104-108页
        5.2.1 有机溶剂及测定样品的选取第104-105页
        5.2.2 实验样品的配制原则第105-106页
        5.2.3 校正样本及预测样本的配制第106-108页
        5.2.4 最佳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的获取第108页
    5.3 实验样品的荧光光谱分析第108-116页
        5.3.1 纯石油类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第108-113页
        5.3.2 溶剂中石油类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第113-116页
    5.4 三组分石油污染物样本的改进平行因子组分解析第116-121页
        5.4.1 样本光谱数据测量第116-118页
        5.4.2 混合溶液的组分数分析第118-119页
        5.4.3 样品组分解析及相对浓度测量第119-121页
    5.5 四组分石油污染物样本的改进平行因子组分解析第121-122页
    5.6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结论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变量数据时变模式相关性可视分析
下一篇:安太堡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