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 旅游承载力理论 | 第18页 |
(二) 旅游区划理论 | 第18-19页 |
(三) 资源禀赋理论 | 第19页 |
(四)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20页 |
(五)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21-27页 |
一、研究区概况 | 第21页 |
二、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 第21-22页 |
三、禹州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一) 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 第22-23页 |
(二) 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 | 第23-24页 |
(三) 神垕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 | 第24-26页 |
(四) 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挑战 | 第26-27页 |
第4章 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环境敏感性评价 | 第27-42页 |
一、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概念及必要性 | 第27-28页 |
(一) 环境的概念 | 第27页 |
(二) 环境敏感性的概念 | 第27页 |
(三) 环境敏感性评价 | 第27页 |
(四) 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二、评价目标 | 第28页 |
三、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四、评价因子选择 | 第29-30页 |
(一)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 第29-30页 |
(二) 评价因子选择 | 第30页 |
五、评价单元划分与赋值 | 第30-41页 |
(一) 文物遗址因 | 第30-31页 |
(二) 市政设施因子 | 第31-32页 |
(三) 水体因子 | 第32-33页 |
(四) 已建设用地因子 | 第33页 |
(五) 坡度因子 | 第33页 |
(六) 植被因子 | 第33-34页 |
(七)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 第34-35页 |
(八) 环境敏感性分级 | 第35-36页 |
(九) 评价结果 | 第36-38页 |
(十) 旅游资源评价 | 第38-41页 |
六、评估结果 | 第41-42页 |
第5章 基于环评的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与对策 | 第42-48页 |
一、创新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 第42-44页 |
(一) 制定发展目标 | 第42页 |
(二) 发展战略 | 第42-43页 |
(三) 总体规划布局指导思想 | 第43页 |
(四) 规划结构 | 第43-44页 |
(五) 建设用地规模 | 第44页 |
二、整合区域内外旅游资源 | 第44-45页 |
三、加强创新营销宣传 | 第45页 |
四、神垕镇钧瓷旅游商品创意性开发 | 第45-46页 |
五、提升游客参与性 | 第46页 |
六、优化神垕镇钧瓷旅游环境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48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