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n系低合金铸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低合金耐磨铸钢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21页 |
1.2.1 低合金耐磨铸钢的分类 | 第13-16页 |
1.2.2 低合金耐磨铸钢的失效机理 | 第16-19页 |
1.2.3 低合金耐磨铸钢的强韧化措施 | 第19-21页 |
1.3 低合金耐磨铸钢的成分分析 | 第21-24页 |
1.4 低合金耐磨铸钢的生产 | 第24-26页 |
1.4.1 合金原料确定 | 第24页 |
1.4.2 产品熔炼 | 第24-25页 |
1.4.3 净化处理 | 第25-26页 |
1.4.4 热处理工艺要点 | 第26页 |
1.5 金属耐磨衬板材料发展情况 | 第26-27页 |
1.6 低合金耐磨铸钢的发展方向 | 第27-28页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实验条件 | 第30-40页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30-34页 |
2.1.1 实验材料及成分设计 | 第30-31页 |
2.1.2 实验设备及试样制备 | 第31-34页 |
2.2 试样检测 | 第34-40页 |
2.2.1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4-36页 |
2.2.2 显微组织观察 | 第36-40页 |
第三章 成分及熔炼工艺对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0-54页 |
3.1 S、P含量对Si-Mn系低合金钢的影响 | 第40-45页 |
3.1.1 实验 | 第40-41页 |
3.1.2 S、P含量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3 S、P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4 试样断口形貌观察 | 第43-45页 |
3.2 吹氩处理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1 实验 | 第45-46页 |
3.2.2 吹氩处理前后微观组织 | 第46-47页 |
3.2.3 吹氩处理前后力学性能变化 | 第47页 |
3.3 碳含量的影响 | 第47-53页 |
3.3.1 实验 | 第47-49页 |
3.3.2 不同碳含量微观组织 | 第49-50页 |
3.3.3 不同碳含量力学性能及断口分析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热处理工艺对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 第54-70页 |
4.1 实验 | 第54页 |
4.2 铸态Si-Mn低合金钢 | 第54-56页 |
4.2.1 铸态Si-Mn低合金钢微观组织形貌 | 第54-55页 |
4.2.2 铸态Si-Mn低合金钢力学性能 | 第55-56页 |
4.3 热处理工艺的制定 | 第56-61页 |
4.3.1 相变点温度测定 | 第56-57页 |
4.3.2 正火、淬火、回火温度的制定 | 第57-58页 |
4.3.3 加热参数的计算 | 第58-61页 |
4.4 不同淬火温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4.4.1 表面微观组织观察 | 第61-62页 |
4.4.2 断口形貌观察 | 第62-63页 |
4.4.3 不同淬火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不同回火温度的影响 | 第64-68页 |
4.5.1 不同回火温度工艺表面微观组织 | 第65-66页 |
4.5.2 不同回火温度工艺断口形貌 | 第66-67页 |
4.5.3 不同回火温度工艺力学性能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磨损性能分析 | 第70-78页 |
5.1 磨损形成机理 | 第70-73页 |
5.2 冲击磨损性能分析 | 第73-76页 |
5.2.1 冲击磨损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73-75页 |
5.2.2 磨损形貌分析 | 第75-76页 |
5.3 磨粒磨损分析 | 第76-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