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2.1 湿地植被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 | 第20-23页 |
1.2.2 湿地温室气体产生机制及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 第23-25页 |
1.2.3 湿地植被对温室气体的产生及传输影响研究 | 第25-26页 |
1.2.4 河口湿地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 | 第26-28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28-3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8-2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1.3.5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环境概况 | 第32-36页 |
2.1 崇明东滩自然地理概况 | 第32-34页 |
2.2 崇明东滩受到的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6-42页 |
3.1 野外植被群落样方移植与模拟环境搭建 | 第36-37页 |
3.2 样品采集与现场参数测定 | 第37-40页 |
3.2.1 温室气体通量样品采集 | 第37-39页 |
3.2.2 沉积物样品采集 | 第39页 |
3.2.3 植被样品采集 | 第39-40页 |
3.2.4 现场环境参数测定 | 第40页 |
3.3 实验室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40-41页 |
3.3.1 样品预处理 | 第40页 |
3.3.2 气体浓度测定 | 第40-41页 |
3.3.3 沉积物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41页 |
3.4 数据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3.4.1 温室气体通量计算 | 第41页 |
3.4.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河口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植被影响 | 第42-78页 |
4.1 采样现场环境及植被生理参数变化情况 | 第42-47页 |
4.2 芦苇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特征 | 第47-56页 |
4.2.1 自然芦苇群落温室气体排放的生长季内变化 | 第47-49页 |
4.2.2 人工模拟环境芦苇群落温室气体排放的生长季内变化 | 第49-51页 |
4.2.3 芦苇群落温室气体排放的日变化 | 第51-55页 |
4.2.4 芦苇群落温室气体通量对比研究 | 第55-56页 |
4.3 互花米草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特征 | 第56-61页 |
4.3.1 人工模拟环境互花米草群落温室气体排放的生长季内变化 | 第56-58页 |
4.3.2 互花米草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 | 第58-61页 |
4.4 植被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 第61-75页 |
4.4.1 植被生理指标和环境因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62-65页 |
4.4.2 芦苇植被对温室气体的传输作用 | 第65-71页 |
4.4.3 不同植被群落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差异及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 | 第71-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五章 河口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变化响应研究 | 第78-104页 |
5.1 湿地植被群落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 第78-84页 |
5.1.1 自然与升温模拟环境下的温度变化情况 | 第78-79页 |
5.1.2 植被生理参数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 第79-81页 |
5.1.3 植被群落温室气体排放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 第81-84页 |
5.2 湿地植被群落对水位变化的响应 | 第84-91页 |
5.2.1 植被生理参数对水位变化的响应 | 第84-86页 |
5.2.2 植被群落温室气体排放对水位升高的响应 | 第86-89页 |
5.2.3 植被群落温室气体排放对排水处理的响应 | 第89-91页 |
5.3 湿地植被群落对盐度变化的响应 | 第91-97页 |
5.3.1 植被生理参数对盐度变化的响应 | 第91-93页 |
5.3.2 植被群落温室气体排放对盐度变化的响应 | 第93-97页 |
5.4 全球变化条件下湿地植被带对增温潜势的综合影响 | 第97-102页 |
5.4.1 全球变化因子对河口湿地温室气排放的交互影响 | 第97-100页 |
5.4.2 全球变化条件下湿地植被群落的通量差异回归分析 | 第100-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4-10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9页 |
附录 | 第129-130页 |
后记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