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1 经商 | 第12页 |
1.2.2 大学生经商 | 第12-13页 |
1.2.3 大学生经商与勤工助学、创业的区别与联系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2章 在校大学生经商现状分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 第25-34页 |
2.1 在校大学生经商的总体表现 | 第25-29页 |
2.1.1 在校大学生经商认知的模糊性 | 第25-28页 |
2.1.2 在校大学生经商参与的普遍性 | 第28页 |
2.1.3 在校大学生经商形式的多样性 | 第28-29页 |
2.1.4 在校大学生经商动因的差异性 | 第29页 |
2.2 福建农林大学生源整体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2.3 在校大学生经商的观念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第3章 在校大学生经商观念与行为的两面性分析 | 第34-39页 |
3.1 在校大学生经商观念与行为的积极方面 | 第34-35页 |
3.1.1 利于减轻家庭负担,培养自主自立意识 | 第34-35页 |
3.1.2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社会生存能力 | 第35页 |
3.2 在校大学生经商观念与行为的消极价值取向 | 第35-39页 |
3.2.1 经商参与的矛盾性心理 | 第35-36页 |
3.2.2 经商目的的投机性心理 | 第36页 |
3.2.3 经商过程的肆意性意识 | 第36-37页 |
3.2.4 心态的戏剧性转变 | 第37页 |
3.2.5 自我精神人格的迷失 | 第37-39页 |
第4章 对在校大学生经商观念与行为进行引导的必要性分析 | 第39-46页 |
4.1 丰富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 第39-42页 |
4.1.1 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 | 第40页 |
4.1.2 有利于在校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 | 第40-41页 |
4.1.3 有利于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 第41-42页 |
4.2 推进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 第42-44页 |
4.2.1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42页 |
4.2.2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42-43页 |
4.2.3 完善高校学生专业学习的补充 | 第43-44页 |
4.3 维护和保障校园环境的内在要求 | 第44-46页 |
4.3.1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举措 | 第44-45页 |
4.3.2 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组成部分 | 第45-46页 |
第5章 在校大学生经商观念与行为的教育对策 | 第46-69页 |
5.1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 第46-47页 |
5.1.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46页 |
5.1.2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 第46-47页 |
5.2 培养大学生确立正确观念与行为的价值判断 | 第47-50页 |
5.2.1 提高经商行为价值判断的认识 | 第47-48页 |
5.2.2 提升经商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 | 第48-50页 |
5.3 加强大学生自我能力认识的教育 | 第50-54页 |
5.3.1 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构建 | 第50-52页 |
5.3.2 加强经商行为的实践锻炼 | 第52-53页 |
5.3.3 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均衡发展 | 第53-54页 |
5.4 构建大学生经商观念与行为的教育体系 | 第54-62页 |
5.4.1 政府的方向指引与政策保障 | 第54-57页 |
5.4.2 高校的教育指导与平台建设 | 第57-60页 |
5.4.3 家庭的思想引导与品质培养 | 第60-62页 |
5.5 增强大学生经商观念与行为的自律教育 | 第62-69页 |
5.5.1 提高大学生法律法规意识 | 第63-65页 |
5.5.2 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 第65-69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