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2 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3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 | 第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 第22-33页 |
2.1 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选择 | 第22-23页 |
2.2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采集 | 第23-27页 |
2.2.1 气态污染物的在线监测 | 第23-24页 |
2.2.2 颗粒物的在线监测与离线采集 | 第24-25页 |
2.2.3 采样膜的选择及采样流程 | 第25-27页 |
2.3 细颗粒物PM__(2.5)化学组分分析 | 第27-30页 |
2.3.1 水溶性离子的测定 | 第27-29页 |
2.3.2 含碳组分的测定 | 第29-30页 |
2.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0-33页 |
2.4.1 监测与采样 | 第30-31页 |
2.4.2 化学组分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 第33-48页 |
3.1 霾日的筛选与统计 | 第33-35页 |
3.2 气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 第35-38页 |
3.2.1 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 | 第35-37页 |
3.2.2 季节特性 | 第37-38页 |
3.3 颗粒物PM__(2.5)与PM_(10)的污染特性 | 第38-39页 |
3.4 大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系分析 | 第39-46页 |
3.4.1 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2 同种污染物的自相关分析 | 第40-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PM__(2.5)中化学组分的特征分析 | 第48-62页 |
4.1 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性研究 | 第48-56页 |
4.1.1 水溶性离子的概况 | 第48-49页 |
4.1.2 水溶性离子的相关关系 | 第49-53页 |
4.1.3 水溶性离子与气态污染物相关性 | 第53-56页 |
4.2 碳组分的污染特性研究 | 第56-60页 |
4.2.1 OC和EC的污染概况 | 第56-58页 |
4.2.2 OC和EC的日均变化 | 第58-59页 |
4.2.3 二次有机物SOC浓度的估算 | 第59-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大气污染物的源解析 | 第62-70页 |
5.1 概述 | 第62-63页 |
5.2 大气污染物与风向的关系 | 第63-65页 |
5.3 水溶性无机物种的来源分析 | 第65-66页 |
5.4 碳组分来源分析 | 第66-67页 |
5.5 典型污染过程源贡献率 | 第67-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4页 |
6.1 结论 | 第70-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