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四)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一、公务用车改革相关概念及必要性 | 第14-18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 公务用车 | 第14页 |
2. 公务用车制度 | 第14页 |
(二) 公务用车改革的必要性 | 第14-18页 |
1. 有助于改进干部作风 | 第15页 |
2. 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 | 第15-16页 |
3. 有利于杜绝违规使用公车产生的腐败行为 | 第16-18页 |
二、内蒙古公务用车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 第18-25页 |
(一) 公务用车改革措施 | 第18-21页 |
1. 保留一些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用车和调研用车 | 第18-19页 |
2. 优化配置执法执勤用车 | 第19页 |
3. 实施公车拍卖 | 第19-20页 |
4. 规范公车补贴 | 第20页 |
5. 安置涉改司勤人员 | 第20-21页 |
(二) 公车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21-25页 |
1. 完成了公务用车的封停处置工作 | 第21-22页 |
2. 降低了公务交通经费支出 | 第22-23页 |
3. 公务用车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 第23-24页 |
4. 公务用车的运行和使用监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 第24-25页 |
三、内蒙古公务用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5-35页 |
(一) 公务用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1. 改革实行"一刀切",没有考虑地区差异性 | 第25-27页 |
2. 公车改革政策不明确 | 第27-28页 |
3. 公车私用现象难以杜绝 | 第28页 |
4. 社会参与和监督不够 | 第28-30页 |
(二) 公务用车改革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1. 固有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30-32页 |
2. 法规政策不完善 | 第32页 |
3. 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2-35页 |
四、国内外公务用车的具体办法及经验借鉴 | 第35-41页 |
(一) 发达国家公务用车管理及使用 | 第35-36页 |
1. 美国公务用车的具体办法 | 第35-36页 |
2. 日本公务用车的具体办法 | 第36页 |
(二) 国内省份公务用车改革的措施 | 第36-38页 |
1. 浙江省杭州市公务用车改革措施 | 第36-37页 |
2. 上海市公务用车改革措施 | 第37-38页 |
(三) 国内外公务用车具体办法对内蒙古的经验借鉴 | 第38-41页 |
1. 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作用 | 第38-39页 |
2. 不断完善内蒙古公车管理制度 | 第39页 |
3. 加强监管手段的多样性 | 第39-40页 |
4. 因地制宜,改革模式体现差异化 | 第40-41页 |
五、内蒙古公务用车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41-47页 |
(一) 完善公车改革的政策法规 | 第41-42页 |
1. 完善公务用车购置、使用及维护制度 | 第41页 |
2. 出台因地制宜的政策 | 第41-42页 |
3. 补贴方案要体现差异化 | 第42页 |
(二) 转变公务人员的思想观念 | 第42-43页 |
(三) 实现监督主体多元化 | 第43-44页 |
1. 加强内外监督 | 第43页 |
2. 加强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监督 | 第43-44页 |
3. 加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 第44页 |
(四) 完善公车改革的配套措施 | 第44-45页 |
1. 加强预算管理 | 第44页 |
2. 提升后勤服务水平 | 第44-45页 |
(五)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公车改革中的作用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