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涉农腐败防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9-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3. 已有的研究特点及不足 | 第14页 |
(三)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 创新之处与研究限度 | 第18-19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2. 研究限度 | 第18-19页 |
一、河南省涉农腐败问题及防治措施分析 | 第19-32页 |
(一) 河南省涉农腐败问题的现状分析 | 第19-30页 |
1. 河南省农腐败问题的总体情况 | 第19-25页 |
2. 河南省涉农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 | 第25-28页 |
3. 河南省涉农腐败问题的现实危害 | 第28-30页 |
(二) 河南省涉农腐败防治的主要措施 | 第30-32页 |
1. 设立专门的监督派驻机构 | 第30页 |
2. 开展"省市县"三级巡视 | 第30-31页 |
3. 建立腐败问题信息通报制度 | 第31页 |
4. 重大扶贫项目实施重点监管 | 第31-32页 |
二、河南省涉农腐败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2-39页 |
(一) 涉农腐败防治制度不健全 | 第32-35页 |
1. 巡视制度的间歇性执行 | 第32页 |
2. 监督效力的逐级衰减化 | 第32-33页 |
3. 村两委监督制度不完善 | 第33-34页 |
4. 举报流程设计不尽合理 | 第34-35页 |
(二) 涉农腐败防治机制有缺陷 | 第35-36页 |
1. 腐败问题的举报-反馈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2. "不敢腐"的教育警示机制未形成 | 第35-36页 |
3. 腐败风险识别的预警机制尚未建立 | 第36页 |
(三) 农民的监督主体地位弱化 | 第36-39页 |
1. 村务监督问责机制严重缺失 | 第36-37页 |
2. 农民参与村务管理态度消极 | 第37页 |
3. 农民依法维权意识十分淡薄 | 第37-39页 |
三、河南省涉农腐败防治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一) 涉农腐败防治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1. 涉农反腐制度制定缺乏针对性、创新性 | 第39页 |
2. 涉农政策执行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 第39-40页 |
(二) 涉农腐败防治机制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1. "官本位"思想的制约 | 第40-41页 |
2. 人情社会的文化劣根性 | 第41页 |
3. 宗族和家族势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三) 农民的监督主体地位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1.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 第42页 |
2. 农民教育严重滞后 | 第42-43页 |
四、河南省加强涉农腐败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 第43-50页 |
(一) 建立"三化一体"的动态巡视制度 | 第43-44页 |
1. 推进巡视制度的常态化 | 第43页 |
2. 促进巡视范围的纵深化 | 第43-44页 |
3. 探索省际间"异体化"监督 | 第44页 |
4. 实行基层权责清单制度 | 第44页 |
(二) 优化涉农腐败防治的工作机制 | 第44-47页 |
1. 建立实名举报者权益保障机制 | 第45页 |
2. 健全涉农腐败问责和追责机制 | 第45页 |
3. 探索涉农腐败的风险识别机制 | 第45-47页 |
(三) 强化相关主体监督思想意识 | 第47-48页 |
1. 强化农民的法治意识 | 第47页 |
2. 强化农民的权利意识 | 第47-48页 |
3. 强化村两委的责任意识 | 第48页 |
(四) 提高涉农腐败防治的新技术含量 | 第48-50页 |
1.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涉农资金进行动态监管 | 第48-49页 |
2. 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涉农腐败的监督渠道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