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研究背景 | 第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研究方法 | 第21页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1-24页 |
1、重点 | 第21-22页 |
2、难点 | 第22-23页 |
3、创新点 | 第23-24页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工具 | 第24-2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4页 |
(二) 理论工具 | 第24-26页 |
二、技术支持与国家崛起的理论分析 | 第26-38页 |
(一) “技术赋权” | 第26-28页 |
1、技术与经济发展 | 第27页 |
2、技术与政治发展 | 第27-28页 |
3、技术与军事安全 | 第28页 |
4、技术与社会文化 | 第28页 |
(二) 互联网技术支持为崛起国赋权 | 第28-32页 |
1、互联网技术与经济发展 | 第29-30页 |
2、互联网技术与政治发展 | 第30-31页 |
3、互联网技术与军事安全 | 第31页 |
4、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 | 第31-32页 |
(三) “技术为用” | 第32-34页 |
1、常规威慑 | 第32-33页 |
2、核威慑 | 第33页 |
3、军备控制 | 第33-34页 |
4、技术贸易 | 第34页 |
(四) 崛起国运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机制 | 第34-38页 |
1、“硬支持”:增强技术实力,耗散霸权威慑 | 第34-36页 |
2、“软支持”:引导标准设置,参与机制创建 | 第36-38页 |
三、技术支持与国家崛起的实证分析 | 第38-50页 |
(一) 技术支持与大国兴衰历史进程考察 | 第38-44页 |
1、技术之兴:第一次技术革命与“一强独霸” | 第39-40页 |
2、技术之承:第二次技术革命与“诸强并立” | 第40-42页 |
3、技术之启: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美苏争霸” | 第42-43页 |
4、技术之要:第四次技术革命与“中国崛起” | 第43-44页 |
(二) 技术支持与国际权力斗争场域演进 | 第44-50页 |
1、铁路、领土与制陆权 | 第45页 |
2、轮船、领海与制海权 | 第45-46页 |
3、飞机、领空与制空权 | 第46-47页 |
4、卫星、领天与制天权 | 第47-48页 |
5、电脑、领网与制网权 | 第48-50页 |
四、中国崛起中获取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治理路径 | 第50-62页 |
(一) 技术层面 | 第50-55页 |
1、内因分析:提升创新能力,维护网络主权 | 第52-54页 |
2、外因分析:加强国际合作,缩小数据鸿沟 | 第54-55页 |
(二) 观念层面 | 第55-57页 |
1、坚持网络主权理念 | 第56页 |
2、秉承公平互利原则 | 第56-57页 |
(三) 实践层面 | 第57-62页 |
1、制度机制:完善全球共管组织,参与领导国际互联网治理 | 第58-59页 |
2、路径目标:维护网络世界秩序,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第59-62页 |
五、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