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0-20页 |
| 1.2.1 车联网应用系统的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 1.2.2 车联网应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2 车联网应用系统关键技术 | 第23-35页 |
| 2.1 智能手机平台技术 | 第23-28页 |
| 2.1.1 智能手机平台的对比 | 第23-24页 |
| 2.1.2 Android智能手机平台 | 第24-28页 |
| 2.2 百度地图技术 | 第28-29页 |
| 2.3 汽车CAN总线及OBD技术 | 第29-32页 |
| 2.3.1 汽车CAN总线技术 | 第29-31页 |
| 2.3.2 汽车OBD技术 | 第31-32页 |
| 2.4 车联网应用系统总体架构 | 第32-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3 车联网应用系统硬件研究及设计开发 | 第35-47页 |
| 3.1 车联网应用系统硬件研究 | 第35-39页 |
| 3.1.1 ELM327芯片功能 | 第35-36页 |
| 3.1.2 ELM327芯片的命令及其初始化 | 第36-38页 |
| 3.1.3 基于ELM327芯片的汽车OBD数据解析 | 第38-39页 |
| 3.2 车联网应用系统硬件的开发环境构建 | 第39-41页 |
| 3.3 车联网应用系统硬件设计开发 | 第41-46页 |
| 3.3.1 STM32F103芯片研究 | 第41-43页 |
| 3.3.2 STM32F103芯片的模块驱动程序开发 | 第43-45页 |
| 3.3.3 基于STM32F103芯片的CAN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 第45-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4 车联网应用系统软件模块设计开发 | 第47-75页 |
| 4.1 车联网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环境构建 | 第47-50页 |
| 4.1.1 Android开发环境的分步构建 | 第47-49页 |
| 4.1.2 Android开发环境的集成构建 | 第49-50页 |
| 4.2 车联网应用系统软件用户需求分析 | 第50-51页 |
| 4.3 车联网应用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设计及UI设计开发 | 第51-55页 |
| 4.3.1 车联网应用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第51-52页 |
| 4.3.2 车联网应用系统软件UI设计及开发 | 第52-55页 |
| 4.4 功能切换模块开发 | 第55-57页 |
| 4.5 车载数据服务功能模块开发 | 第57-64页 |
| 4.5.1 数据通信功能模块开发 | 第57-59页 |
| 4.5.2 数据解析和存储功能模块开发 | 第59-60页 |
| 4.5.3 数据显示功能模块开发 | 第60-61页 |
| 4.5.4 数据上传功能模块开发 | 第61-63页 |
| 4.5.5 车牌识别功能模块开发 | 第63-64页 |
| 4.6 应用服务功能模块开发 | 第64-68页 |
| 4.6.1 轨迹追踪和查询功能模块开发 | 第64-65页 |
| 4.6.2 POI检索功能模块开发 | 第65-66页 |
| 4.6.3 路线检索功能模块开发 | 第66-67页 |
| 4.6.4 周边雷达功能模块开发 | 第67-68页 |
| 4.7 故障救援功能模块开发 | 第68-72页 |
| 4.7.1 故障灯功能模块开发 | 第69页 |
| 4.7.2 故障救援功能模块开发 | 第69-70页 |
| 4.7.3 事故拍照功能模块开发 | 第70-71页 |
| 4.7.4 汽车百科功能模块开发 | 第71-72页 |
| 4.8 软件设置功能模块开发 | 第72-73页 |
| 4.8.1 账号注册、登录、记住密码功能模块开发 | 第72-73页 |
| 4.8.2 软件设置功能模块开发 | 第73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5 车联网应用系统模拟及车载实验 | 第75-91页 |
| 5.1 车联网应用系统实验准备 | 第75-84页 |
| 5.1.1 车联网应用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块集成 | 第75-77页 |
| 5.1.2 车联网应用系统软件测试 | 第77-84页 |
| 5.2 车联网应用系统实验 | 第84-90页 |
| 5.2.1 OBD MINI模拟器功能 | 第84页 |
| 5.2.2 车联网应用系统OBD模拟器实验 | 第84-86页 |
| 5.2.3 车联网应用系统实车实验 | 第86-90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91-93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91页 |
| 6.2 全文展望 | 第91-93页 |
| 致谢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附录 | 第99页 |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