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基础 | 第13-15页 |
1.2.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2.2 研究基础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分析 | 第15-19页 |
1.3.1 表面织构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缸孔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产业化工艺研究 | 第21-30页 |
2.1 激光微织构工艺 | 第21-25页 |
2.1.1 作用机理及特点 | 第21-22页 |
2.1.2 核心技术思想 | 第22-25页 |
2.1.3 加工影响因素 | 第25页 |
2.2 数控机械珩磨工艺 | 第25-29页 |
2.2.1 工艺必要性分析 | 第25页 |
2.2.2 镜面工艺试验研究 | 第25-26页 |
2.2.3 抛光工艺试验研究 | 第26-28页 |
2.2.4 加工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产业化生产装备系统研究 | 第30-40页 |
3.1 生产系统方案 | 第30-32页 |
3.1.1 目标定位 | 第30页 |
3.1.2 目标机型及生产线布局 | 第30-31页 |
3.1.3 系统原理及模块 | 第31-32页 |
3.2 激光微织构生产装备 | 第32-35页 |
3.2.1 光学系统 | 第32-33页 |
3.2.2 机械系统 | 第33-34页 |
3.2.3 电气系统 | 第34-35页 |
3.2.4 控制系统 | 第35页 |
3.3 数控机械珩磨生产装备 | 第35-38页 |
3.3.1 机械系统 | 第35-36页 |
3.3.2 液压系统 | 第36-37页 |
3.3.3 辅助系统 | 第37-38页 |
3.3.4 控制系统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产业化测量装备系统研究 | 第40-50页 |
4.1 需求分析 | 第40-43页 |
4.1.1 表面形貌和工艺缺陷分析 | 第40-42页 |
4.1.2 一般评价参数和测量方法 | 第42-43页 |
4.1.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43页 |
4.2 一体式测量装备研制 | 第43-47页 |
4.2.1 测量系统框架布局 | 第43-44页 |
4.2.2 关键模块 | 第44-46页 |
4.2.3 测量原理 | 第46-47页 |
4.3 测量实例 | 第47-48页 |
4.3.1 试样准备 | 第47页 |
4.3.2 光学三维检测 | 第47页 |
4.3.3 产业化测量装备检测 | 第47-48页 |
4.3.4 结果对比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产业化质量评估体系开发 | 第50-66页 |
5.1 质量评估的基本理论 | 第50页 |
5.2 质量策划分析 | 第50-51页 |
5.2.1 FMEA类型 | 第51页 |
5.2.2 FMEA创建步骤 | 第51页 |
5.3 质量保证分析 | 第51-57页 |
5.3.1 测量系统和测量系统偏差 | 第52页 |
5.3.2 测量系统分析 | 第52-57页 |
5.4 质量控制分析 | 第57-59页 |
5.4.1 机器和过程能力研究流程图 | 第57-58页 |
5.4.2 能力指数计算方法及标准 | 第58-59页 |
5.4.3 程序描述 | 第59页 |
5.5 质量评估实例 | 第59-65页 |
5.5.1 质量评估对象 | 第59页 |
5.5.2 潜在失效模式和影响评估 | 第59-61页 |
5.5.3 测量系统评估 | 第61-62页 |
5.5.4 机器能力评估 | 第62-64页 |
5.5.5 过程能力评估 | 第64-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产业化推广平台体系开发 | 第66-74页 |
6.1 需求分析 | 第66-67页 |
6.2 构建平台模块体系 | 第67-70页 |
6.2.1 横向维度模块 | 第67页 |
6.2.2 纵向维度模块 | 第67-70页 |
6.2.3 综合评价模块 | 第70页 |
6.3 基于ECATALOGSOLUTIONS的平台开发 | 第70-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总结 | 第74-75页 |
7.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