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超双疏钛合金表面制备及其减阻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微结构表面制备的常用方法 | 第10-13页 |
1.3 超疏水和超双疏表面的基础理论 | 第13-18页 |
1.3.1 固体润湿性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1.3.2 固体润湿性的理论模型 | 第14-16页 |
1.3.3 超双疏表面的凹角结构 | 第16-17页 |
1.3.4 低表面能物质化学改性的机理 | 第17-18页 |
1.4 微结构表面减阻研究的常用方法 | 第18-1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一步阳极氧化法制备超疏水钛合金表面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制备装置与表征仪器 | 第21-23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21-22页 |
2.2.2 超疏水表面的表征仪器 | 第22-23页 |
2.3 超疏水钛合金表面的制备过程 | 第23页 |
2.3.1 微米级粗糙结构表面的制备 | 第23页 |
2.3.2 低表面能修饰 | 第23页 |
2.4 超疏水钛合金表面的表征 | 第23-30页 |
2.4.1 表面润湿性 | 第23-25页 |
2.4.2 表面微观形貌 | 第25-28页 |
2.4.3 表面化学元素与晶体结构 | 第28-29页 |
2.4.4 表面微结构的形成机理 | 第29-30页 |
2.5 超疏水表面的稳定性分析 | 第30-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3 一步阳极氧化法制备超双疏钛合金表面 | 第35-48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制备装置与表征仪器 | 第36-37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36页 |
3.2.2 超双疏表面的表征仪器 | 第36-37页 |
3.3 超双疏钛合金表面的制备过程 | 第37页 |
3.3.1 微纳米双重粗糙结构表面的制备 | 第37页 |
3.3.2 低表面能修饰 | 第37页 |
3.4 超双疏钛合金表面的表征 | 第37-43页 |
3.4.1 表面润湿性 | 第37-38页 |
3.4.2 表面微观形貌 | 第38-40页 |
3.4.3 表面化学组成 | 第40-42页 |
3.4.4 表面微结构的形成机理 | 第42-43页 |
3.5 超双疏表面的稳定性分析 | 第43-46页 |
3.6 小结 | 第46-48页 |
4 超疏水钛合金表面的减阻特性研究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超疏水钛合金表面的流动减阻实验 | 第48-51页 |
4.2.1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48-50页 |
4.2.2 实验原理与步骤 | 第50-51页 |
4.3 减阻实验结果与机理分析 | 第51-55页 |
4.3.1 减阻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4.3.2 减阻机理分析 | 第53-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