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1-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司法拍卖概述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司法拍卖的概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司法拍卖的性质 | 第17-23页 |
一、司法拍卖性质的各种学说 | 第17-19页 |
二、我国司法拍卖性质之界定 | 第19-23页 |
第三节 我国司法拍卖的类型 | 第23-27页 |
一、委托拍卖与自行拍卖的理论之争 | 第23-25页 |
二、我国司法拍卖方式的选择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演变 | 第27-39页 |
第一节 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立法发展 | 第27-31页 |
一、1982年《民事诉讼法》后的司法拍卖制度 | 第27-30页 |
二、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后的司法拍卖制度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实践历程 | 第31-34页 |
一、委托拍卖方式的确立 | 第31-32页 |
二、委托拍卖方式的完善与自行拍卖方式的融入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困境 | 第34-37页 |
二、我国司法拍卖制度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我国司法拍卖方式的实证分析 | 第39-56页 |
第一节 委托拍卖方式的实证分析 | 第39-48页 |
一、上海公共资源拍卖中心模式:法院—拍卖机构 | 第39-43页 |
二、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模式:法院—拍卖机构—产权交易所 | 第43-48页 |
第二节 自行拍卖方式的实证分析 | 第48-56页 |
一、浙江网络司法拍卖模式:法院—淘宝网 | 第48-56页 |
第四章 三种司法拍卖模式之比较 | 第56-62页 |
第一节 三种司法拍卖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56-58页 |
一、司法拍卖改革路线和侧重点不同 | 第56-57页 |
二、司法拍卖的网络化程度不同 | 第57页 |
三、司法拍卖效果不同 | 第57-58页 |
第二节 三种司法拍卖模式所反映的问题 | 第58-62页 |
一、加强网络在司法拍卖中的运用 | 第58页 |
二、纯网络拍卖不能取代现场拍卖 | 第58-59页 |
三、缺乏统一的司法拍卖网络交易平台 | 第59页 |
四、司法拍卖规则不完善 | 第59页 |
五、对买受人权益保护不足 | 第59-60页 |
六、建全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 第60页 |
七、司法拍卖成交率问题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司法拍卖制度之思考 | 第62-76页 |
第一节 推动委托拍卖与自行拍卖共同发展 | 第62-65页 |
一、推动两种拍卖方式共同发展 | 第62-64页 |
二、我国司法拍卖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64-65页 |
第二节 统一司法拍卖网络交易平台和拍卖场所 | 第65-68页 |
一、统一司法拍卖网络交易平台 | 第65-67页 |
二、统一司法拍卖交易场所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完善司法拍卖规则 | 第68-72页 |
一、尽快出台强制执行法 | 第69页 |
二、明确网络司法拍卖的适用范围 | 第69-70页 |
三、厘清司法拍卖主体间的关系 | 第70-71页 |
四、保障买受人的合法利益 | 第71-72页 |
第四节 强化司法拍卖的监督 | 第72-74页 |
第五节 提升司法拍卖效果 | 第74-76页 |
一、规范财产评估收费制度 | 第74页 |
二、合理确定保留价及降价幅度 | 第74页 |
三、分开拍卖机器设备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