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净水厂生产废水回用强化低浊水混凝及水质安全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4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7-18页
    1.2 低浊原水水质特性分析第18-24页
        1.2.1 低浊原水的分类及水质状况第18-19页
        1.2.2 低浊水中颗粒特性分析第19-20页
        1.2.3 低浊原水的处理方法第20-24页
    1.3 净水厂生产废水回用及安全性研究现状第24-33页
        1.3.1 生产废水的组成及特性第24-25页
        1.3.2 生产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现状第25-28页
        1.3.3 生产废水回用安全性评价第28-30页
        1.3.4 毒理学综合评价指标概述第30-33页
    1.4 生产废水回用强化混凝的理论依据及工艺路线第33-37页
        1.4.1 颗粒碰撞粘附动力学第33-35页
        1.4.2 DLVO理论在强化混凝中的应用第35-36页
        1.4.3 生产废水回用强化混凝工艺路线第36-37页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7-40页
        1.5.1 课题来源第37页
        1.5.2 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7-38页
        1.5.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8-40页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第40-53页
    2.1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40-44页
        2.1.1 生产废水混凝特性研究第40页
        2.1.2 生产废水回用中试试验第40-43页
        2.1.3 沉泥回用强化混凝机理研究第43-44页
    2.2 试验主要仪器及检测方法第44-45页
    2.3 沉泥絮体形态学试验分析方法第45-47页
        2.3.1 浑浊度及Zeta电位的测定第45-46页
        2.3.2 沉泥絮体粒径及分形维数第46页
        2.3.3 沉泥絮体强度和恢复因子第46-47页
    2.4 毒性试验分析方法第47-53页
        2.4.1 试验水样预处理方法第47-49页
        2.4.2 毒性试验方法第49-53页
第3章 生产废水组分分析及混凝特性研究第53-67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沉泥的特性第53-54页
    3.3 泥水的特性第54-61页
        3.3.1 水质特性分析第54-57页
        3.3.2 沉降性能分析第57-58页
        3.3.3 混凝特性分析第58-61页
    3.4 生产废水混凝活性因素分析第61-62页
        3.4.1 因素及水平的确定第61页
        3.4.2 试验结果第61-62页
    3.5 生产废水混凝特性研究第62-65页
        3.5.1 混凝特性的可行性分析第62-63页
        3.5.2 混凝特性参数的优化第63-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生产废水回用强化低浊水混凝中试研究第67-81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生产废水回用最佳工艺条件的优选第67-70页
        4.2.1 排泥水回用的最佳条件第67-68页
        4.2.2 排泥水与反洗水同时回用的最佳条件第68-70页
    4.3 生产废水回用强化低浊水混凝效能研究第70-71页
    4.4 回用工艺运行过程中污染物累积及变化规律第71-76页
        4.4.1 常规指标污染物的累积及变化规律第72-74页
        4.4.2 金属指标污染物的累积及变化规律第74-76页
    4.5 基于生产废水回用工艺连续运行出水水质的分析第76-79页
        4.5.1 连续回用对滤后出水浑浊度和色度的影响第76-77页
        4.5.2 连续回用对滤后出水Fe、Al和Mn的影响第77-78页
        4.5.3 连续回用对滤后出水有机物的影响第78-79页
    4.6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5章 生产废水回用强化低浊水混凝机制研究第81-104页
    5.1 引言第81页
    5.2 沉泥絮体表面形态及混凝动力学分析第81-84页
        5.2.1 絮体表面形态分析第81-82页
        5.2.2 絮凝速率动力学分析第82-84页
    5.3 沉泥絮体回用的混凝行为研究第84-87页
        5.3.1 沉泥絮体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第84-85页
        5.3.2 不同种类的铝盐混凝剂及沉泥絮体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第85-87页
    5.4 沉泥絮体回用强化混凝影响因素研究第87-91页
        5.4.1 原水pH对沉泥絮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结构的影响第87-88页
        5.4.2 原水温度对沉泥絮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结构的影响第88-89页
        5.4.3 原水浑浊度对沉泥絮体粒径及分形结构的影响第89-91页
    5.5 不同种类铝盐混凝剂及沉泥絮体特性分析第91-97页
        5.5.1 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第91-92页
        5.5.2 分形维数第92-94页
        5.5.3 有机物的再次释放过程第94-97页
    5.6 沉泥絮体去除溶解性有机物的机制探讨第97-102页
        5.6.1 沉泥絮体表面的吸附效能第97-99页
        5.6.2 有机物官能团氢键的作用第99-101页
        5.6.3 沉泥絮体表面凝胶的产生及剥离第101-102页
    5.7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6章 生产废水回用水质安全性研究第104-127页
    6.1 引言第104页
    6.2 遗传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第104-109页
        6.2.1 遗传毒性试验选择的原则第104-107页
        6.2.2 组合试验数的确定及结果评价第107-109页
    6.3 不同遗传学终点评价生产废水回用遗传毒性第109-118页
        6.3.1 基因突变第109-110页
        6.3.2 染色体畸变第110-115页
        6.3.3 DNA损伤第115-118页
    6.4 大型蚤酶活性评价生产废水回用安全性第118-121页
        6.4.1 大型蚤抑制率第118-119页
        6.4.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第119-120页
        6.4.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第120-121页
    6.5 生产废水回用综合毒性评价分析第121-125页
        6.5.1 遗传毒性综合评价第121-123页
        6.5.2 等当量浓度和致癌风险综合评价第123-125页
    6.6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结论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2-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个人简历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计算环境中虚拟机的动态迁移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LSM树的NoSQL数据库索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