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学生论文

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实证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23-5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23-25页
    二、研究意义第25-27页
        (一) 现实意义第25-26页
        (二) 理论意义第26-27页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7-29页
        (一) 研究目的第27-28页
        (二) 研究内容第28-29页
    四、相关研究综述第29-48页
        (一)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第29-40页
        (二)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第40-48页
    五、概念界定第48-52页
        (一) 生存状态第48-50页
        (二) 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第50-52页
第二章 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概述第52-63页
    一、生存状态的哲学依据第53-58页
    二、生存状态的维度解构第58-60页
    三、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维度第60-62页
    四、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特征第62-63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63-70页
    一、研究思路第63页
    二、研究方法第63-65页
        (一) 教育行动研究第63-64页
        (二) 文献研究第64页
        (三) 调查研究第64-65页
    三、研究对象第65-67页
    四、抽样方法第67页
        (一) 目标抽样第67页
        (二) 多级整群抽样第67页
        (三) 滚雪球抽样第67页
    五、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第67-68页
    六、调查工具——量表编制第68-70页
        (一) 备选指标的确定第68页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一次预调查第68页
        (三) 中学生生存质量初测量表的形成第68-69页
        (四) 测试样本——第二次预调查第69页
        (五) 测量工具形成第69-70页
第四章 中学生自然生命状态实证研究第70-84页
    一、自然生命状态的理论阐述第70-71页
        (一) 自然生命第70页
        (二) 自然生命与教育第70-71页
    二、中学生自然生命的现状第71-82页
        (一) 睡眠时间:整体睡眠不足,城市学生更少第71-75页
        (二) 体育活动时间:体育锻炼缺乏,城市学生受限第75-79页
        (三) 完成作业所需时间:作业整体偏多,农村相对轻松第79-82页
    三、中学生自然生命现有状态的原因分析第82-84页
        (一) 重智轻体执念未有改观第82-83页
        (二) 教育行政监管执行不力第83-84页
第五章 中学生精神生命状态实证研究第84-175页
    一、精神生命状态的理论阐述第84-87页
        (一) 精神生命第84-85页
        (二) 精神生命的特点第85-87页
    二、中学生精神生命的现状第87-170页
        (一) 自我价值感:肯定自身价值、满怀社会责任、主体参与较弱第87-109页
        (二)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强、遇事保持理性、表现机会缺乏第109-114页
        (三) 亲子关系:父母关爱子女、信赖关系脆弱、城乡差异较大第114-121页
        (四) 同伴关系:朋辈之间友好、相互易于沟通、农村竞争更烈第121-128页
        (五) 师生关系:教师基本公正、尊重学生主体、师生关系融洽第128-139页
        (六) 校园环境满意度:满意校园环境、设施有待丰富、活动形式单一第139-149页
        (七) 学校归属感:心灵归属感强、校园安全可信、近半曾经受挫第149-156页
        (八) 学习状态认知:学习态度积极、教师同等赞赏、知识讲授晦涩第156-170页
    三、中学生精神生命现有状态的原因分析第170-175页
        (一) 自我价值感强、实际承受力差,且农村孩子成就动机弱第170-172页
        (二) 自我效能感强、相信自己能力,但个人预期存在差异第172-173页
        (三) 学习负担较重、升学压力较大,且同伴分数竞争激烈第173页
        (四) 教师积极引导、力求公平友善,但教师素养差异显著第173-175页
第六章 中学生社会生命状态实证研究第175-188页
    一、社会生命状态的理论阐述第175-178页
        (一) 社会生命第175-176页
        (二) 社会生命与教育第176-178页
    二、中学生社会生命的现状:社会责任感强、文明素养较高、一成学生个人中心第178-185页
        (一) 中学生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认可多重身份、社会责任感强第178-180页
        (二) 中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乐于奉献爱心、参与社会公益第180-183页
        (三) 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遵守公共秩序、文明素养较高第183-185页
    三、中学生社会生命现有状态的原因分析第185-188页
        (一) 学生社会角色认知清晰,多数能够接受道德教育规训第185-186页
        (二) 学生公民意识逐步形成,但家教错位与不良信息冲击较多第186页
        (三) 农村环境限制社会认知发展,教育质量差异影响学生素质养成第186-188页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改革建议第188-214页
    一、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基本结论第188-192页
        (一) 中学生的自然生存状态:休息时间匮乏、阳光运动不多、城市学生逊于农村第188-189页
        (二) 中学生的精神生存状态:自我期许较高、学习压力繁重、人际互赖关系脆弱第189-192页
        (三) 中学生的社会生存状态:文明素养较高、社会责任感强、少数学生固执自大第192页
    二、改善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改革建议第192-212页
        (一) 学校管理视角:改革课程教学、建设学生成长支持保障体系第193-200页
        (二) 学生成长视角:实施个性教育、鼓励学生在自立中获得自信第200-207页
        (三) 家庭教育视角:形成家校合力、提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养环境第207页
        (四) 媒体舆论引导视角:客观评析教育、理性宣传教育新闻事件第207-209页
        (五) 教育行政管理视角:破解教育不公、全面构建教育均衡发展机制第209-212页
    三、关于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些建议第212-214页
        (一) 教育公平的本质是让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第213页
        (二) 人民满意的学校是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发展第213页
        (三) 学校要关注每个学生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爱好第213-214页
结语第214-216页
附录1:“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实证研究”调查问卷第216-221页
附录2:两次预调查分析与问卷优化过程第221-300页
    一、第一次预调查问卷因素分析报告第221-270页
    二、第二次预调查问卷因素分析报告第270-300页
参考文献第300-308页

论文共3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定时积分的周期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溶液加工宽带隙半导体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存储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