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1 经典 | 第10-11页 |
1.2.2 选修课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有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研究 | 第12-13页 |
1.3.3 有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育价值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5.1 引起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 | 第15页 |
1.5.2 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 | 第15-16页 |
1.5.3 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 第16-17页 |
第2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 第17-23页 |
2.1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目标 | 第17-19页 |
2.1.1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要求 | 第17-18页 |
2.1.2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目标 | 第18-19页 |
2.2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内容 | 第19-23页 |
2.2.1 教材内容概述 | 第19-21页 |
2.2.2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 第21-23页 |
第3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3-33页 |
3.1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3.1.1 教学时间偏少,学生学习不充分 | 第23-24页 |
3.1.2 教学内容浅薄,缺乏深入探究 | 第24-25页 |
3.1.3 教学方法传统,难以适应新课程 | 第25-26页 |
3.1.4 学习氛围不浓,未能促进古典文化知识的吸收 | 第26-27页 |
3.2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第27-33页 |
3.2.1 教师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观念陈旧 | 第27-29页 |
3.2.2 教师学养不够,教学力有未逮 | 第29-30页 |
3.2.3 学生基础薄弱,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 | 第30-32页 |
3.2.4 学校、家庭不重视,未有意营造学习氛围 | 第32-33页 |
第4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策略 | 第33-45页 |
4.1 加强教师的古典文化学养,提升教师的教学力 | 第33-34页 |
4.2 树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 第34-36页 |
4.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第36-38页 |
4.3.1 正确处理授课的先后顺序 | 第36-37页 |
4.3.2 处理好“集中讲授”和“自主学习”的关系 | 第37-38页 |
4.4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 第38-39页 |
4.5 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 第39-40页 |
4.6 课内向课外适当延伸 | 第40-41页 |
4.7 营造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氛围 | 第41-45页 |
第5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评价策略 | 第45-57页 |
5.1 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评价 | 第45-53页 |
5.1.1 以为人处世的方法为标准进行评价 | 第45-47页 |
5.1.2 以思考问题的能力为标准进行评价 | 第47-49页 |
5.1.3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标准进行评价 | 第49-51页 |
5.1.4 以管理能力为标准进行评价 | 第51-53页 |
5.2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 第53-57页 |
5.2.1 通过有形的方式进行评价 | 第53-55页 |
5.2.2 通过无形的方式进行评价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A | 第61-62页 |
附录B | 第62-64页 |
附录C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