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建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写和缩略词第16-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57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3页
        1.1.1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第17-19页
        1.1.2 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第19-21页
        1.1.3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21-22页
        1.1.4 综合评估模型是气候政策研究的主流工具第22-23页
    1.2 文献综述第23-51页
        1.2.1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研究现状第23-31页
        1.2.2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研究热点第31-39页
        1.2.3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方法第39-43页
        1.2.4 气候政策评价准则第43-50页
        1.2.5 主要启示第50-51页
    1.3 研究的由来、目的和意义第51-52页
        1.3.1 研究的由来第51页
        1.3.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51-52页
    1.4 研究思路和全文框架第52-57页
        1.4.1 研究思路第52-53页
        1.4.2 主要研究问题及技术路线第53-55页
        1.4.3 论文结构安排第55-57页
第2章 国际气候政策公平性原则比较:基于改进的RICE模型第57-74页
    2.1 引言第57-59页
    2.2 模型方法第59-65页
        2.2.1 责任分担规则第59-61页
        2.2.2 引入碳配额交易机制的RICE模型第61-64页
        2.2.3 研究框架第64-65页
    2.3 数据来源第65-66页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6-71页
        2.4.1 碳排放配额分配第67-68页
        2.4.2 全球CO2排放路径第68-69页
        2.4.3 社会经济影响第69-71页
    2.5 结论及政策启示第71-72页
    2.6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3章 中国碳排放峰值研究:基于IMEC模型第74-100页
    3.1 引言第74-76页
    3.2 排放峰值分析方法总结第76-79页
    3.3 模型方法第79-84页
        3.3.1 研究框架第79-80页
        3.3.2 目标函数第80页
        3.3.3 约束条件第80-84页
    3.4 数据来源第84-87页
    3.5 外生参数设定第87-89页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9-97页
        3.6.1 中国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最优路径第89-94页
        3.6.2 中国碳排放最早达峰年份第94页
        3.6.3 中国碳排放提前达峰的社会成本第94-96页
        3.6.4 灵敏度分析第96-97页
    3.7 结论及政策启示第97-98页
    3.8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4章 中国区域减缓气候变化政策效果评估:基于CCMI指数第100-125页
    4.1 引言第100-102页
    4.2. 模型方法第102-109页
        4.2.1 研究框架第102-103页
        4.2.2 气候变化减缓指数的指标及权重第103-107页
        4.2.3 基于TOPSIS的指标合成方法第107-108页
        4.2.4 区域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第108-109页
    4.3 数据来源第109-112页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12-122页
        4.4.1 中国大陆八大经济区域划分第112-113页
        4.4.2 减缓气候变化综合表现第113-116页
        4.4.3 四个领域的表现第116-118页
        4.4.4 各经济区域的标杆省份第118-121页
        4.4.5 资源禀赋及社会发展水平对减缓气候变化政策效果的影响第121-122页
    4.5 结论及政策启示第122-123页
    4.6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5章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潜力: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第125-139页
    5.1 引言第125-126页
    5.2 模型方法第126-130页
        5.2.1 研究框架第126-127页
        5.2.2 目标函数第127页
        5.2.3 约束条件第127-130页
    5.3 案例研究第130-133页
        5.3.1 研究区域第130-131页
        5.3.2 数据来源第131-132页
        5.3.3 外生参数设定第132-133页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33-136页
        5.4.1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第133-134页
        5.4.2 低能源强度和低碳强度的产业发展较快第134-136页
        5.4.3 能源强度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降低第136页
        5.4.4 总量目标比强度目标的节能减排效果更明显第136页
    5.5 结论及政策启示第136-137页
    5.6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6章 全文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39-142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39-140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40-141页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69页
附录第169-173页
    附录A 代表性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介绍第169-170页
    附录B 论文中RICE模型的主要参数第170-171页
    附录C 论文中RICE模型的碳循环模块第171-172页
    附录D 计算CO_2排放的相关系数及数据来源第172-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173-176页
致谢第176-179页
作者简介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教师的教学困境与归因研究
下一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國三篇集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