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2页 |
1.1.2 女性生理差异 | 第12-13页 |
1.1.3 传统“坐月子”的陋习 | 第13页 |
1.1.4 东西方女性意识觉醒的差异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月子文化差异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1 坐月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 | 第14页 |
1.2.2 中西医理论的差异 | 第14-15页 |
1.2.3 东西方女性体质的差异 | 第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6-17页 |
1.6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女性主义和女性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37页 |
2.1 女性主义 | 第19-22页 |
2.1.1 女性主义的概述 | 第19页 |
2.1.2 女性主义的发展 | 第19-22页 |
2.1.3 女性主义与女性空间的发展关系 | 第22页 |
2.2 女性主义观点下的女性空间论述 | 第22-28页 |
2.2.1 传统女性空间的特征 | 第22-24页 |
2.2.2 现代女性空间的类型以及设计特征 | 第24-26页 |
2.2.3 女性主义观点的空间论述 | 第26-28页 |
2.3 女性意识的空间语言建构 | 第28-37页 |
2.3.1 女性符号的设计元素 | 第28-33页 |
2.3.2 女性符号的构成形式法则 | 第33-35页 |
2.3.3 女性空间语言与情感表达 | 第35-37页 |
第3章 产妇女性行为及心理的相关需求研究 | 第37-46页 |
3.1 产妇女性行为分析研究 | 第37-41页 |
3.1.1 传统产妇女性的行为方式 | 第37页 |
3.1.2 现代产妇女性的行为方式 | 第37-40页 |
3.1.3 现代科学坐月子的方式 | 第40-41页 |
3.2 产妇女性心理分析研究 | 第41-43页 |
3.2.1 产妇女性的心理问题分析 | 第42页 |
3.2.2 产妇女性的关怀需求 | 第42-43页 |
3.3 产妇女性对空间的需求 | 第43-46页 |
3.3.1 产妇女性对空间的功能需求 | 第43-44页 |
3.3.2 产妇女性对空间的审美需求 | 第44页 |
3.3.3 产妇女性对空间的精神需求 | 第44-45页 |
3.3.4 产妇女性对空间的情感需求 | 第45-46页 |
第4章 产妇女性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 第46-54页 |
4.1 月子中心的前期调研 | 第46-48页 |
4.1.1 月子中心的概述 | 第46页 |
4.1.2 月子中心在台湾的起源与发展情况 | 第46-47页 |
4.1.3 大陆产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4.2 产妇女性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48-50页 |
4.2.1 视觉审美层面是体验室内环境的最初表达因素 | 第48页 |
4.2.2 功能完善造就以产妇女性为本的室内空间 | 第48页 |
4.2.3 空间情感体验节奏韵律是室内设计的最高境界 | 第48-50页 |
4.3 产妇女性空间的情境化设计运用 | 第50-54页 |
4.3.1 空间设计主题唤起女性的兴趣 | 第50-51页 |
4.3.2 创造动人的情节引发体验高潮 | 第51-52页 |
4.3.3 渲染女性文化意蕴触动内心情感 | 第52-54页 |
第5章 设计案例分析 | 第54-68页 |
5.1 北京“紫云轩”女性空间案例分析 | 第54-58页 |
5.1.1 北京“紫云轩”女性空间项目分析 | 第54页 |
5.1.2 “紫云轩”设计定位 | 第54页 |
5.1.3 “紫云轩”设计语言 | 第54-57页 |
5.1.4 “紫云轩”氛围营造 | 第57-58页 |
5.2 毕业设计分析 | 第58-68页 |
5.2.1 W.月子会所的项目分析 | 第58-59页 |
5.2.2 W.月子会所的风格定位 | 第59页 |
5.2.3 W.月子会所的设计分析 | 第59-61页 |
5.2.4 月子会所的氛围营造 | 第61-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