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理论的大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1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第11页
        1.1.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集约节约用地的需求第11-12页
        1.1.3 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带来新的契机第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 研究理论意义第13页
            (2) 研究现实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进展第14-20页
        1.3.1 概念界定第14页
        1.3.2 国内外生态位适宜度研究现状第14-17页
            (1) 生态位的概念第14-15页
            (2) 生态位理论的应用第15-17页
        1.3.3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现状第17-20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0-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 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利用状况分析第20页
            (2) 构建生态位适应度评价模型第20页
            (3) 构建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第20-21页
            (4) 对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进行验证第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 文献统计分析法第21页
            (2) 逐步回归分析法第21-22页
            (3) 特尔斐法第22页
            (4) 空间分析法第22页
    1.5 技术路线第22-25页
第2章 研究的基本理论第25-29页
    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25页
    2.2 空间结构理论第25-26页
    2.3 土地供给理论第26页
    2.4 规模经济理论第26-27页
    2.5 公众参与理论第27-29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现状分析第29-37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9-33页
        3.1.1 自然条件概括第29-30页
        3.1.2 社会经济概况第30-31页
        3.1.3 区域发展定位概括第31-33页
    3.2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第33-37页
        3.2.1 土地利用现状第33页
        3.2.2 土地利用特点第33-35页
            (1) 城镇工矿用地占据主导第33-34页
            (2) 农用地中耕地所占比例小,林地、园地等所占比例高第34页
            (3) 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第34-35页
        3.2.3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利用情况第35-37页
            (1) 农村居民点分布情况第35页
            (2) 农村居民点利用率低第35-36页
            (3) 农村居民点“散、乱、差”问题严重第36-37页
第4章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第37-47页
    4.1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7-42页
        4.1.1 数据来源第37页
        4.1.2 评价单元的确定第37页
        4.1.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37-38页
            (1) 全面性原则第37页
            (2) 可操作性原则第37-38页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第38页
            (4) 稳定性原则第38页
        4.1.4 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生态位适宜度“势”的因素分析第38-39页
            (1) 与商业中心的距离第38页
            (2) 与主要道路的距离第38-39页
        4.1.5 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生态位适宜度“态”的因素分析第39-42页
            (1) 立地条件第39-41页
            (2) 社会经济状况第41-42页
    4.2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量化第42-45页
        4.2.1 评价指标的筛选第42-44页
        4.2.2 评价指标的量化第44-45页
    4.3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的构建第45-47页
第5章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及整治空间特征分析第47-53页
    5.1 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分析第47-48页
    5.2 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生态位适宜空间集聚特征第48-49页
    5.3 农村居民点城镇化整治生态位适宜空间突变特征第49-53页
第6章 研究结论和讨论第53-55页
    6.1 主要结论第53-54页
    6.2 可能的创新点第54页
    6.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附录A第61-62页
附录B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钙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及安全性
下一篇:基于量化方法的高校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