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水肥供应对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2 水肥供应对番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3 水肥供应对番茄综合品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5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3 研究方案与方法 | 第20-25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3.2 试验方案与实施 | 第20-23页 |
2.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3-24页 |
2.3.4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水肥供应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第25-32页 |
3.1 番茄产量与灌水量和氮、磷、钾及有机肥用量间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3.2 单一因素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 两因素对番茄产量的耦合效应 | 第26-30页 |
3.3.1 灌水量(X_1)和施钾量(X_4)的耦合效应 | 第26-27页 |
3.3.2 灌水量(X_1)和有机肥用量(X_5)的耦合效应 | 第27页 |
3.3.3 施氮量(X_2)和施钾量(X_4)的耦合效应 | 第27-28页 |
3.3.4 施氮量(X_2)和有机肥用量(X_5)的耦合效应 | 第28-29页 |
3.3.5 施磷量(X_3)和施钾量(X_4)的耦合效应 | 第29页 |
3.3.6 施磷量(X_3)和有机肥用量(X_5)的耦合效应 | 第29-30页 |
3.4 产量的阈值分析和模型寻优 | 第30页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水肥供应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2-38页 |
4.1 WUE与灌水量和氮、磷、钾及有机肥用量间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4.2 单一因素对WUE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 两因素对WUE的耦合效应 | 第33-37页 |
4.3.1 灌水量(X_1)和施钾量(X_4)的耦合效应 | 第33-34页 |
4.3.2 灌水量(X_1)和有机肥用量(X_5)的耦合效应 | 第34页 |
4.3.3 施氮量(X_2)和施钾量(X_4)的耦合效应 | 第34-35页 |
4.3.4 施氮量(X_2)和有机肥用量(X_5)的耦合效应 | 第35-36页 |
4.3.5 施磷量(X_3)和施钾量(X_4)的耦合效应 | 第36-37页 |
4.4 水分利用效率的阈值分析和模型寻优 | 第37页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水肥供应对番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38-47页 |
5.1 水肥供应对番茄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5.1.1 单一因素对番茄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5.1.2 两因素对番茄氮素利用效率的耦合效应 | 第39-40页 |
5.2 水肥供应对番茄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0-43页 |
5.2.1 单一因素对番茄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5.2.2 两因素对番茄磷素利用效率的耦合效应 | 第41-43页 |
5.3 水肥供应对番茄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5.3.1 单一因素对番茄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5.3.2 两因素对番茄钾素利用效率的耦合效应 | 第44-45页 |
5.4 模型寻优 | 第45页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水肥供应对番茄综合品质的影响 | 第47-52页 |
6.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番茄综合品质 | 第47-49页 |
6.2 不同水肥处理对番茄综合品质指标的影响 | 第49-51页 |
6.2.1 番茄综合品质与灌水量和氮、磷、钾及有机肥用量间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6.2.2 单一因素对番茄综合品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6.2.3 两因素对番茄综合品质的耦合效应 | 第50-51页 |
6.3 番茄综合品质的阈值分析和模型寻优 | 第51页 |
6.4 讨论与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七章 温室番茄优质高效的水肥供应模式 | 第52-57页 |
7.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番茄综合指标 | 第52-53页 |
7.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3-55页 |
7.2.1 单一因素对番茄综合评价指标的影响 | 第53-54页 |
7.2.2 两因素对番茄综合评价指标的耦合效应 | 第54-55页 |
7.3 阈值分析与模型寻优 | 第55-56页 |
7.4 讨论与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0页 |
8.1 结论 | 第57-58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