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Summary | 第5页 |
第一章 荚膜多糖疫苗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 荚膜多糖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 | 第9页 |
2 荚膜多糖的生物学作用 | 第9-10页 |
3 荚膜多糖的提取纯化 | 第10-11页 |
3.1 去除菌体和收集总糖 | 第10页 |
3.2 去除核酸与蛋白质 | 第10-11页 |
4 荚膜多糖疫苗作用机制 | 第11-12页 |
5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研究 | 第12页 |
6 展望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培养基的筛选及优化 | 第14-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1.1 材料 | 第14-15页 |
1.1.1 菌株 | 第14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14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14-15页 |
1.2 方法 | 第15-16页 |
1.2.1 菌种的鉴定与发酵 | 第15页 |
1.2.2 培养基外加营养成分的筛选 | 第15-16页 |
1.2.3 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16页 |
1.2.4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条件 | 第16页 |
1.2.5 菌体的电镜观察 | 第16页 |
2 结果 | 第16-19页 |
2.1 培养基的筛选 | 第16-17页 |
2.2 外加营养成分的筛选 | 第17页 |
2.3 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17-18页 |
2.4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条件及验证 | 第18-19页 |
2.5 菌体的透射电镜图像 | 第19页 |
3 讨论 | 第19-21页 |
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对小鼠病性研究 | 第22-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1.1 材料 | 第22页 |
1.1.1 菌株 | 第22页 |
1.1.2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1.1.4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1.2 方法 | 第22-23页 |
1.2.1 细菌的培养 | 第22-23页 |
1.2.2 吸光度预估活菌数方法的建立 | 第23页 |
1.2.3 对小鼠致病性检测 | 第23页 |
2 结果 | 第23-26页 |
2.1 吸光度与活菌数关系 | 第23-24页 |
2.2 小鼠发病死亡情况 | 第24-25页 |
2.3 死亡小鼠病理剖检情况 | 第25页 |
2.4 细菌检测结果 | 第25页 |
2.5 LD_(50)的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2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荚膜多糖的粗提与纯化 | 第29-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1.1 材料 | 第29-30页 |
1.1.1 菌株 | 第29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1.1.3 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1.2 方法 | 第30-32页 |
1.2.1 培养基的配置 | 第30页 |
1.2.2 种子液的培养 | 第30页 |
1.2.3 摇瓶发酵培养 | 第30页 |
1.2.4 荚膜多糖的粗提 | 第30页 |
1.2.5 荚膜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1.2.6 荚膜多糖中杂蛋白的去除 | 第30-31页 |
1.2.7 荚膜多糖杂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1.2.8 核酸含量测定 | 第31页 |
1.2.9 唾液酸含量测定 | 第31页 |
1.2.10 荚膜多糖抗原的纯化及分子大小测定 | 第31-32页 |
2 结果 | 第32-35页 |
2.1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2.1.2 粗提多糖的提取 | 第33页 |
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2.2.2 蛋白质的去除 | 第33-34页 |
2.3 荚膜多糖的纯化与分子量测定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荚膜多糖与蛋白质的偶联 | 第3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1.1 材料 | 第37-38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1.1.2 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1.2 方法 | 第38页 |
1.2.1 荚膜多糖-蛋白质偶联物的制备 | 第38页 |
1.2.2 多糖-蛋白偶联物的检测 | 第38页 |
1.2.3 荚膜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制备 | 第38页 |
1.2.4 疫苗的质量鉴定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39页 |
2.1 多糖-蛋白偶联物的鉴定 | 第38-39页 |
2.2 疫苗的质量鉴定 | 第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全文结论 | 第4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导师简介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