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慈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 第11-1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页 |
2.1.1 慈善和慈善组织 | 第11页 |
2.1.2 非营利组织 | 第11页 |
2.1.3 募捐 | 第11页 |
2.2 解决慈善组织募捐困境的理论支撑 | 第11-14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11-12页 |
2.2.2 权变理论 | 第12-14页 |
第3章 我国慈善组织募捐现状与困境 | 第14-20页 |
3.1 我国慈善组织募捐现状 | 第14-16页 |
3.1.1 慈善组织组织规模情况 | 第14页 |
3.1.2 我国慈善捐赠情况 | 第14-16页 |
3.2 我国慈善组织的募捐困境 | 第16-20页 |
3.2.1 慈善组织深陷信任危机 | 第16-17页 |
3.2.2 人力资源建设与组织发展脱节 | 第17-18页 |
3.2.3 慈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18-19页 |
3.2.4 慈善意识缺乏 | 第19-20页 |
第4章 我国慈善组织募捐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0-26页 |
4.1 内部监督不严和信息公开不足销蚀公众信任 | 第20-21页 |
4.1.1 自律不足影响组织声誉 | 第20页 |
4.1.2 信息公开不充分 | 第20-21页 |
4.2 人力资源建设缺乏厚度 | 第21-22页 |
4.2.1 提升薪酬福利水平限制较多 | 第21-22页 |
4.2.2 重要岗位人才供需矛盾严重 | 第22页 |
4.2.3 慈善组织缺乏职业规划的能力 | 第22页 |
4.3 制度和法律保障发展滞后 | 第22-24页 |
4.3.1 国家层面的慈善法出台缓慢 | 第22-23页 |
4.3.2 监督机制作用有限的影响 | 第23-24页 |
4.3.3 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困难的影响 | 第24页 |
4.4 传统观念影响慈善意识培养 | 第24-26页 |
4.4.1“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作用 | 第24页 |
4.4.2“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形式影响 | 第24-25页 |
4.4.3“藏富心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 | 第25-26页 |
第5章 政府在解决慈善组织募捐困境中的途径选择 | 第26-35页 |
5.1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标准化制度,提升信息透明度 | 第26-27页 |
5.1.1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标准化制度 | 第26页 |
5.1.2 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 第26-27页 |
5.1.3 建设公益组织数据库 | 第27页 |
5.2 引导慈善组织人力资源建设,打造优质慈善队伍 | 第27-28页 |
5.2.1 制定薪酬福利政策,构建激励机制 | 第27页 |
5.2.2 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27-28页 |
5.2.3 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 第28页 |
5.3 政府积极作为,优化组织内外部环境 | 第28-31页 |
5.3.1 积极探索与慈善组织的新型关系 | 第28-29页 |
5.3.2 完善监督体系 | 第29-30页 |
5.3.3 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 | 第30-31页 |
5.4 重视慈善意识培育,动员社会捐赠 | 第31-35页 |
5.4.1 培养个人慈善意识,巩固捐赠思想基础 | 第32-33页 |
5.4.2 培育企业慈善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 第33-3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