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德育课程评价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思想品德课程终结性评价(中考)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课程改革 | 第15页 |
(二)思想品德课程 | 第15页 |
(三)终结性评价 | 第15页 |
(四)中考 | 第15页 |
(五)思想品德课程中考 | 第15-16页 |
二 思想品德课程终结性评价(中考)的原则 | 第16-17页 |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 第16页 |
(二)遵循通过考试渗透教育的原则 | 第16页 |
(三)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生自信的原则 | 第16-17页 |
三 思想品德课程终结性评价(中考)的特点 | 第17-18页 |
(一)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 | 第17页 |
(二)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 | 第17页 |
(三)尊重学生差异,考试方式多样化 | 第17-18页 |
四 思想品德课程终结性评价(中考)的作用 | 第18-19页 |
(一)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 第18页 |
(二)证明学生掌握知识 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 第18页 |
(三)确定学生在后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起点 | 第18-19页 |
(四)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 第19页 |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程终结性评价(中考)现状及分析 | 第19-27页 |
一 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 第19-20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19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19页 |
(三)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四)研究原则 | 第20页 |
(五)问卷回收情况 | 第20页 |
二 调查分析 | 第20-25页 |
(一)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方式及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二)对试题及考核方式的看法 | 第21-22页 |
(三)对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与考核内容的意见 | 第22-23页 |
(四)对思想品德课程中考的看法 | 第23-25页 |
(五)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考试的建议 | 第25页 |
三 调查结论 | 第25-27页 |
(一)师生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中考 | 第25-26页 |
(二)学生对中考中时政热点十分关注 | 第26页 |
(三)试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 第26页 |
(四)考试方式还应当进一步完善 | 第26页 |
(五)学生需要对答题技巧的有效指导 | 第26-27页 |
(六)试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27页 |
第三章 黑龙江龙东地区 2011-2013年思想品德课程中考试卷分析 | 第27-30页 |
一 三年中考试卷的特点 | 第27-29页 |
(一)试卷结构基本稳定 | 第27-28页 |
(二)试题贴近学生实际,关注时政热点内容 | 第28页 |
(三)命题具有导向性和创造性 | 第28-29页 |
二 考生在答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三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中考认识分析 | 第29-30页 |
(一)通过新闻等渠道获取时政热点和焦点 | 第29-30页 |
(二)夯实基础知识,避免题海战术 | 第30页 |
(三)对考试方式理解不透彻 | 第30页 |
第四章 思想品德课程终结性评价(中考)完善策略 | 第30-36页 |
一 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促进终结性评价(中考)的改善 | 第30-32页 |
(一)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及思想动态,帮助制定行之有效的命题测试 | 第31页 |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强对学生困难问题进行研究 | 第31页 |
(三)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模拟试题,编制切实可行的试卷 | 第31-32页 |
二 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终结性评价(中考)的有效性 | 第32-33页 |
(一)正视思想品德课程中考,消除恐惧心理 | 第32页 |
(二)树立关注国情意识,提高知识点的实际应用 | 第32页 |
(三)加强自我审题能力,培养发散思维 | 第32-33页 |
三 改革试卷命题,落实完善终结性评价(中考)制度 | 第33-34页 |
(一)试卷编制注重对学生的关怀,促进每个考生发展 | 第33页 |
(二)试题内容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关注地方特色 | 第33-34页 |
(三)改变试题类型,建立试题库 | 第34页 |
四 形成复习答题技巧,应对中考评价 | 第34-36页 |
(一)熟练掌握考点知识,重视夯实基础知识 | 第34页 |
(二)关注社会生活和热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34-35页 |
(三)学习答题技巧,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力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第39-41页 |
附录二 教师访谈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