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油田采出水的定义 | 第9页 |
1.2.2 油田采出水作为注入水水源的目的及要求 | 第9-10页 |
1.2.3 国内外油田水处理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4 国内外常用采出水处理工艺 | 第12-13页 |
1.2.5 国内外常用采出水回注工艺 | 第13页 |
1.3 结垢机理分析 | 第13-14页 |
1.4 油田常见的结垢类型及影响因素 | 第14页 |
1.5 结垢的危害 | 第14-15页 |
1.5.1 对储层的危害 | 第14-15页 |
1.5.2 对设备和管线的危害 | 第15页 |
1.6 配伍性实验方法评价 | 第15-18页 |
1.6.1 静态配伍性实验 | 第15-16页 |
1.6.2 动态配伍性实验 | 第16-18页 |
1.7 油田采出水混注处理的优点 | 第18页 |
1.8 非同层产出液配伍性实验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9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9.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9.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 水质离子含量分析方法 | 第21-25页 |
2.2.1 Ca~(2+)、Mg~(2+)测定方法(络合滴定法) | 第21-22页 |
2.2.2 HCO_3~-、CO_3~(2-)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2.3 SO_4~(2-)测定方法(重量法) | 第23页 |
2.2.4 Cl~-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5 总Fe和Fe~(2+)含量的测定(邻菲罗啉法) | 第24-25页 |
2.2.6 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 第25页 |
2.3 结垢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1 垢样重量分析法 | 第25-26页 |
2.3.2 X-衍射分析法 | 第26页 |
2.4 配伍性实验方法总结 | 第26-27页 |
2.4.1 配伍性评价标准 | 第26页 |
2.4.2 配制混合水 | 第26-27页 |
2.4.3 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4.4 结垢量和SO42-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5 絮凝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5.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7页 |
2.5.2 絮凝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6 混合水结垢趋势预测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静置时间对混合水结垢性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红柳沟区块非同层采出水回注可行性研究 | 第30-36页 |
4.1 水样来源 | 第3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4.3 实验分析与结果 | 第30-35页 |
4.3.1 离子含量分析 | 第30-31页 |
4.3.2 结垢类型分析 | 第31页 |
4.3.3 采出水长6和延8配伍性实验研究 | 第31-33页 |
4.3.4 混合水与地层水(长6和延 8)回注可行性研究 | 第33-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新安边区块清水与采出水混注实验研究 | 第36-40页 |
5.1 水样来源 | 第3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5.3 实验分析与结果 | 第36-39页 |
5.3.1 离子含量分析 | 第36-37页 |
5.3.2 结垢类型分析结果 | 第37页 |
5.3.3 清水与采出水配伍性实验研究 | 第37-38页 |
5.3.4 混合水与地层水(长 2)回注可行性研究 | 第38-3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六章 非同层产出液混采混输工艺可行性研究 | 第40-53页 |
6.1 纸坊区块混采混输工艺研究 | 第40-43页 |
6.1.1 水样来源 | 第40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6.1.3 实验分析与结果 | 第40-42页 |
6.1.4 成垢离子在水中含量变化分析 | 第42页 |
6.1.5 硫酸钙实验 | 第42-43页 |
6.2 油房庄区块混采混输及回注工艺研究 | 第43-47页 |
6.2.1 水样来源 | 第43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6.2.3 实验分析与结果 | 第43-47页 |
6.3 周长区块混采混输及回注工艺研究 | 第47-51页 |
6.3.1 水样来源 | 第47页 |
6.3.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6.3.3 实验分析与结果 | 第48-5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