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脉动和强震动观测数据分析汶川地震的场地效应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局部地形效应 | 第13-14页 |
1.2.2 基于H/V谱比法的场地特征研究 | 第14-15页 |
1.3 工作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斜坡地形效应分析 | 第18-40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广元石井强震台 | 第19-31页 |
2.2.1 观测环境 | 第19-20页 |
2.2.2 地质资料 | 第20页 |
2.2.3 台站附近震害 | 第20-23页 |
2.2.4 余震记录分析 | 第23-25页 |
2.2.5 地脉动测试及斜坡地形分析 | 第25-31页 |
2.2.6 本节小结 | 第31页 |
2.3 广元曾家强震台 | 第31-38页 |
2.3.1 观测环境 | 第31-32页 |
2.3.2 地质资料 | 第32页 |
2.3.3 台站附近震害 | 第32-35页 |
2.3.4 余震记录分析 | 第35-36页 |
2.3.5 地脉动测试及斜坡地形分析 | 第36-38页 |
2.3.6 本节小结 | 第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河谷阶地地形效应分析 | 第40-62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茂县南新强震台 | 第40-50页 |
3.2.1 观测环境 | 第40-41页 |
3.2.2 地质资料 | 第41-42页 |
3.2.3 台站附近震害 | 第42-45页 |
3.2.4 余震记录分析 | 第45-46页 |
3.2.5 地脉动测试及三级阶地地形分析 | 第46-49页 |
3.2.6 本节小结 | 第49-50页 |
3.3 什邡八角强震台 | 第50-59页 |
3.3.1 观测环境 | 第50页 |
3.3.2 地质资料 | 第50-53页 |
3.3.3 台站附近震害 | 第53-56页 |
3.3.4 余震记录分析 | 第56页 |
3.3.5 地脉动测试及二级阶地地形分析 | 第56-59页 |
3.3.6 本节小结 | 第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数据处理方法对场地特征的影响分析 | 第62-96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余震记录的处理及选择 | 第62-71页 |
4.2.1 余震记录的介绍 | 第62-63页 |
4.2.2 P波和S波震相的拾取 | 第63-66页 |
4.2.3 余震记录的选取 | 第66-68页 |
4.2.4 截取数据的Taper预处理 | 第68-71页 |
4.3 速度反应谱谱比与傅氏谱谱比分析 | 第71-88页 |
4.3.1 FASR与HVSR | 第71-72页 |
4.3.2 窗函数的选择 | 第72-73页 |
4.3.3 Parzen窗的平滑效果 | 第73-79页 |
4.3.4 FASR与HVSR的对比 | 第79-88页 |
4.4 场地特征分析 | 第88-93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93-9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5.1 结论 | 第96-98页 |
5.2 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05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