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关键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关键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雾霾 | 第16页 |
二、雾霾治理系统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协同理论的基本概述 | 第18-21页 |
一、协同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8页 |
二、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三、协同理论的核心理论阐释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雾霾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雾霾治理现状 | 第21-24页 |
一、雾霾治理思想维度及其水平 | 第21-22页 |
二、雾霾治理行动协同及其实效 | 第22-23页 |
三、雾霾治理的机制与法规构建现状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表现:陷入四种困境 | 第24-26页 |
一、治理功能的碎片化 | 第24-25页 |
二、治理途径的无序化 | 第25页 |
三、治理意识的规避化 | 第25-26页 |
四、治理效能的离散化 | 第26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雾霾治理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一、区域行政职能分割导致治理功能的碎片化 | 第26-27页 |
二、雾霾治理的复杂性导致治理途径的无序化 | 第27页 |
三、地方政府短视利益观导致治理意识的规避化 | 第27-28页 |
四、地方政府间主体价值目标的背离导致治理效能的离散化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协同理论与地方政府雾霾治理的契合性分析 | 第29-36页 |
第一节 协同理论价值内涵与雾霾治理的契合 | 第29-30页 |
一、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 第29页 |
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 第29-30页 |
三、工具手段的一致性 | 第30页 |
第二节 协同理论概念内涵与雾霾治理的契合 | 第30-34页 |
一、雾霾治理系统是随机、复杂的系统 | 第30-31页 |
二、雾霾治理系统是动态、开放的系统 | 第31-32页 |
三、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的竞争与协同 | 第32-33页 |
四、地方政府作为雾霾治理系统的序参量,起主导作用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协同理论核心理论与雾霾治理的契合 | 第34-36页 |
一、雾霾的不稳定性特征与不稳定性定理的契合 | 第34-35页 |
二、地方政府自组织是雾霾治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路径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府雾霾治理机制的构建 | 第36-48页 |
第一节 拓宽治理路径,构建主体协同机制 | 第36-40页 |
一、构建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机制 | 第36-37页 |
二、构建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参与机制 | 第37-39页 |
三、构建地方政府与公众间的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四、构建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决策参谋机制 | 第40页 |
第二节 聚合政府职能,构建内生协同机制 | 第40-42页 |
一、构建地方政府跨部门职能间的网络混合协同机制 | 第40-41页 |
二、构建地方政府平级之间的横向信任协同机制 | 第41-42页 |
三、构建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指挥协同机制 | 第42页 |
第三节 培育治理文化,构建文化协同机制 | 第42-44页 |
一、以意识形态为宗旨,消解地方政府政府官本位观念 | 第43页 |
二、以通力合作为规范,破除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 | 第43-44页 |
三、以动态治理为导向,重塑新型生态治理观 | 第44页 |
第四节 汇聚主体力量,构建多元整合机制 | 第44-48页 |
一、构建跨区域地方政府间的职能同步机制 | 第44-45页 |
二、构建雾霾治理主体间的信任机制 | 第45-46页 |
三、构建治理主体间的多元互补机制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