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绿色综合体引导下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稳定性研究

致谢第4-9页
摘要第9-10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城市无序蔓延为城市边缘区带来诸多问题第10-11页
        1.1.2 资源保护、生态约束与持续发展的多重需求第11页
        1.1.3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带来良好机遇第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5-28页
    2.1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及划分依据第15-16页
        2.1.1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第15-16页
        2.1.2 城市边缘区的划分依据第16页
    2.2 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特征与现实处境第16-17页
        2.2.1 不稳定性特征第16页
        2.2.2 边缘效应第16-17页
        2.2.3 边缘区空间稳定性亟待提升的现实处境第17页
    2.3 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管控理论与实践概述第17-24页
        2.3.1 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第17-18页
        2.3.2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第18-19页
        2.3.3 环城绿带规划第19-21页
            2.3.3.1 国内外环城绿带案例概述第19-20页
            2.3.3.2 国内外环城绿带尺度与规模比较第20页
            2.3.3.3 环城绿带空间布局结构比较第20-21页
        2.3.4 莫斯科自然综合体第21-22页
        2.3.5 生态红线及相关规划第22-24页
    2.4 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稳定性相关理论比较分析第24-27页
        2.4.1 环城绿带建设与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比较分析第24-25页
        2.4.2 莫斯科自然综合体在我国实情下的可借鉴途径第25-26页
        2.4.3 生态控制线在空间管制中的分析与利用第26页
        2.4.4 基本农田纳入城市外围保护体系第26-27页
    2.5 小结第27-28页
3 城市边缘区绿色综合体的概念、模式与构建途径第28-36页
    3.1 城市边缘区绿色综合体的概念与内涵第28-31页
        3.1.1 绿色综合体概念的引入第28-29页
        3.1.2 绿色综合体的内涵第29-31页
    3.2 绿色综合体专项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第31-32页
        3.2.1 规划目标第31页
        3.2.2 规划原则第31-32页
    3.3 城市边缘区绿色综合体的建设模式第32-33页
        3.3.1 基本农田的划定第32页
        3.3.2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第32-33页
        3.3.3 项目推动式发展第33页
        3.3.4 不同城市尺度下绿色综合体的建设模式第33页
    3.4 城市边缘区绿色综合体的构建途径第33-35页
        3.4.1 现状资源分析第34页
        3.4.2 完善绿色综合体空间形态第34-35页
        3.4.3 调整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布局第35页
    3.5 小结第35-36页
4 绿色综合体规划的实施策略第36-39页
    4.1 健全法律体系及监督机制第36页
        4.1.1 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完善第36页
        4.1.2 建立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完善监督机制第36页
    4.2 政府决策与政策引导第36-37页
        4.2.1 我国城市空间管控新政的发展第36-37页
        4.2.2 加大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第37页
    4.3 合理规划及公众参与第37-38页
    4.4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第38页
    4.5 小结第38-39页
5 城市边缘区绿色综合体规划实践——以漯河市为例第39-64页
    5.1 研究区概述第39-41页
        5.1.1 漯河市概况第39页
        5.1.2 漯河市主城区空间扩展分析第39-40页
        5.1.3 漯河市绿化现状及问题第40-41页
    5.2 漯河市城市边缘区现状资源分析第41-46页
        5.2.1 水资源第41页
        5.2.2 交通资源第41-42页
        5.2.3 历史遗迹第42-44页
        5.2.4 休闲农业资源第44-46页
    5.3 上位规划分析第46-51页
        5.3.1 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第46-49页
            5.3.1.1 空间管制第46-47页
            5.3.1.2 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第47-48页
            5.3.1.3 规划区近郊区规划第48-49页
        5.3.2 漯河市土地利用规划第49页
        5.3.3 漯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49-51页
            5.3.3.1 市域绿地布局第49-50页
            5.3.3.2 绿道系统规划第50页
            5.3.3.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50-51页
        5.3.4 上位规划总结第51页
    5.4 漯河市城市边缘区绿色综合体构建途径与对策第51-63页
        5.4.1 建设通风廊道,提升空气质量第51-52页
        5.4.2 梳理水系脉络,改善水系生态环境第52-53页
        5.4.3 贯穿历史遗迹,构建遗址型绿地第53-54页
        5.4.4 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完善生态绿地基底第54-55页
        5.4.5 结合“三区四线”,构建多重保护体系第55-57页
        5.4.6 漯河市城市边缘区绿色综合体规划布局第57-58页
        5.4.7 绿色综合体与主城区及周边的关系第58-60页
            5.4.7.1 绿色综合体与主城区及卫星镇的关系第58-59页
            5.4.7.2 绿色综合体与周边县市的关系第59-60页
        5.4.8 绿色综合体配套设施建设第60-62页
            5.4.8.1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第60-61页
            5.4.8.2 游憩服务设施第61-62页
        5.4.9 绿色综合体产业优化与调整第62-63页
    5.5 小结第63-64页
6 结论与讨论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讨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ABSTRACT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隋唐洛阳城水系结构与当代水系规划建设关系研究
下一篇:豫南丘陵公路边坡植被垂直空间与土壤稳定性耦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