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19页 |
Abstract | 第19-2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3-36页 |
1 肿瘤细胞代谢概述 | 第23-28页 |
1.1 葡萄糖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2 谷氨酰胺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3 线粒体动态平衡与肿瘤代谢 | 第27-28页 |
2 PKM2概述 | 第28-30页 |
2.1 丙酮酸激酶同功酶 | 第28-29页 |
2.2 PKM2的表达调控 | 第29-30页 |
3 PKM2对肿瘤代谢的调控 | 第30-33页 |
3.1 PKM2对葡萄糖代谢的调控 | 第30-32页 |
3.2 PKM2对氨基酸代谢的调控 | 第32-33页 |
4 PKM2的非代谢功能 | 第33页 |
5 PKM2作为治疗靶标 | 第33-35页 |
5.1 靶向PKM2表达 | 第34页 |
5.2 抑制PKM2活性 | 第34页 |
5.3 PKM2激活 | 第34-35页 |
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PKM2对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 第36-53页 |
1 引言 | 第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2.1.1 细胞株 | 第36页 |
2.1.2 试剂与抗体 | 第36-37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37-38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38页 |
2.2.2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38-39页 |
2.2.3 RNA提取、反转录cDNA | 第39页 |
2.2.4 实时定量PCR分析 | 第39-40页 |
2.2.5 细胞总蛋白、核蛋白抽提 | 第40页 |
2.2.6 蛋白浓度测定和western blot分析 | 第40-41页 |
2.2.7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能力 | 第41页 |
2.2.8 siRNA转染敲低 β-catenin | 第41-42页 |
2.2.9 β-catenin mRNA稳定性检测 | 第42页 |
2.2.10 microRNA表达检测及抑制剂转染 | 第42页 |
2.2.11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3 结果 | 第42-51页 |
3.1 谷氨酰胺代谢在葡萄糖代谢受损时发挥代偿作用 | 第42-44页 |
3.2 c-Myc直接参与谷氨酰胺代谢的调控 | 第44-46页 |
3.3 谷氨酰胺代谢的升高是由 β-catenin介导产生 | 第46-48页 |
3.4 抑制糖酵解可以促进谷氨酰胺代谢 | 第48页 |
3.5 二聚体形式的PKM2在 β-catenin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 | 第48-50页 |
3.6 PKM2通过microRNA-200a负调控 β-catenin | 第50-51页 |
3.7 PKM2调控谷氨酰胺代谢的分子机制 | 第51页 |
4 讨论 | 第51-52页 |
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PKM2对线粒体动态平衡及功能的影响 | 第53-67页 |
1 引言 | 第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2.1.1 细胞及质粒 | 第53页 |
2.1.2 试剂与抗体 | 第53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53-54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54页 |
2.2.2 线粒体形态观察 | 第54页 |
2.2.3 细胞中ATP生成量检测 | 第54-55页 |
2.2.4 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检测 | 第55页 |
2.2.5 qPCR分析 | 第55-56页 |
2.2.6 Western blot分析 | 第56页 |
2.2.7 siRNA转染 | 第56页 |
2.2.8 统计分析 | 第56页 |
3 结果 | 第56-65页 |
3.1 PKM2过表达诱导线粒体融合的发生 | 第56-58页 |
3.2 PKM2敲低抑制线粒体融合的发生 | 第58-59页 |
3.3 PKM2过表达对线粒体功能的损伤作用 | 第59-61页 |
3.4 PKM2抑制Drp1的表达,促进Mfn2的表达 | 第61-63页 |
3.5 Drp1、Mfn2在PKM2介导的线粒体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63-65页 |
4 讨论 | 第65-66页 |
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PKM2通过抑制p53/Drp1影响线粒体功能 | 第67-85页 |
1 引言 | 第6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2.1.1 细胞及质粒 | 第67页 |
2.1.2 试剂与抗体 | 第67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67-68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2.2.1 细胞培养及转染 | 第68页 |
2.2.2 RNA提取及qPCR分析 | 第68-69页 |
2.2.3 Western blot分析 | 第69页 |
2.2.4 p53蛋白稳定性检测 | 第69页 |
2.2.5 免疫共沉淀(co-IP)分析 | 第69页 |
2.2.6 p53泛素化检测 | 第69页 |
2.2.7 免疫荧光法检测PKM2与p53的共定位 | 第69-70页 |
2.2.8 GST pull-down | 第70页 |
2.2.9 丙酮酸激酶活性分析 | 第70页 |
2.2.10 免疫组化 | 第70页 |
2.2.11 统计分析 | 第70页 |
3 结果 | 第70-83页 |
3.1 PKM2通过p53调控Drp1表达 | 第70-72页 |
3.2 PKM2通过蛋白酶体降解途径调控p53的表达 | 第72-76页 |
3.3 PKM2通过与p53和MDM2结合调控p53稳定性 | 第76-79页 |
3.4 MDM2介导PKM2诱导的p53降解 | 第79-80页 |
3.5 二聚体形式的PKM2在调控p53表达中起主导作用 | 第80-81页 |
3.6 宫颈癌组织中PKM2与Drp1表达的相关性 | 第81-83页 |
3.7 PKM2通过p53/Drp1轴调控线粒体紊乱的分子机制 | 第83页 |
4 讨论 | 第83-84页 |
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PKM2通过miRNA-106b调控Mfn2的作用机制 | 第85-97页 |
1 引言 | 第8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5-9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85-86页 |
2.1.1 细胞、菌株与质粒 | 第85页 |
2.1.2 试剂与抗体 | 第85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85-8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86-90页 |
2.2.1 实时定量PCR检测microRNA及Mfn2 mRNA的变化 | 第86-87页 |
2.2.2 microRNA模拟物及抑制剂转染 | 第87页 |
2.2.3 Western blot检测Mfn2蛋白的变化 | 第87页 |
2.2.4 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 第87-89页 |
2.2.5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实验 | 第89页 |
2.2.6 线粒体形态观察 | 第89页 |
2.2.7 细胞中ATP生成量检测 | 第89页 |
2.2.8 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检测 | 第89页 |
2.2.9 免疫组化分析 | 第89页 |
2.2.10 统计分析 | 第89-90页 |
3 结果 | 第90-95页 |
3.1 miR-106b直接靶向抑制Mfn2的表达 | 第90-91页 |
3.2 PKM2通过抑制miR-106b上调Mfn2的表达 | 第91-92页 |
3.3 miR-106b在PKM2介导的线粒体功能中的作用 | 第92-94页 |
3.4 乳腺癌组织中PKM2与Mfn2表达的相关性 | 第94-95页 |
3.5 PKM2通过miR-106b/Mfn2轴调控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 | 第95页 |
4 讨论 | 第95-96页 |
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白藜芦醇通过miR-326 干预PKM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第97-118页 |
1 引言 | 第9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97-98页 |
2.1.1 细胞及质粒 | 第97页 |
2.1.2 试剂与抗体 | 第97-9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2.2.1 细胞转染及MTT法检测细胞存活 | 第98页 |
2.2.2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第98页 |
2.2.3 Annexin V/碘化丙啶(PI)双染法检测白藜芦醇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8页 |
2.2.4 qPCR检测相关基因及microRNA的表达 | 第98-99页 |
2.2.5 Western blot分析 | 第99页 |
2.2.6 细胞中Ca2+浓度测定 | 第99-100页 |
2.2.7 线粒体形态观察 | 第100页 |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实验 | 第100页 |
2.2.9 统计分析 | 第100页 |
3 结果 | 第100-116页 |
3.1 白藜芦醇的抗肿瘤活性 | 第100-101页 |
3.2 白藜芦醇靶向抑制PKM2的表达 | 第101-102页 |
3.3 白藜芦醇通过靶向PKM2抑制肿瘤细胞存活 | 第102-104页 |
3.4 白藜芦醇通过靶向PKM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第104-106页 |
3.5 PKM2介导白藜芦醇诱导的内质网应激 | 第106-108页 |
3.6 白藜芦醇通过PKM2介导的线粒体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第108-110页 |
3.7 PKM2在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分裂中的作用 | 第110-111页 |
3.8 miR-326 对PKM2的调控作用 | 第111-114页 |
3.9 miR-326 在白藜芦醇引起的生长抑制中的作用 | 第114-115页 |
3.10 白藜芦醇通过靶向PKM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 第115-116页 |
4 讨论 | 第116-117页 |
5 小结 | 第117-11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文章 | 第131-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