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3页 |
1.1 低浊水 | 第10-11页 |
1.2 我国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 | 第11页 |
1.3 絮凝剂 | 第11-14页 |
1.3.1 絮凝剂的定义 | 第11页 |
1.3.2 絮凝剂的分类 | 第11-14页 |
1.4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4.1 铝盐絮凝剂 | 第14-15页 |
1.4.2 铁盐絮凝剂 | 第15-16页 |
1.4.3 钛盐絮凝剂 | 第16-17页 |
1.4.4 聚硅酸助凝剂 | 第17-18页 |
1.4.5 聚硅酸盐絮凝剂 | 第18-19页 |
1.5 絮凝剂作用机理 | 第19-20页 |
1.5.1 压缩双电层 | 第19页 |
1.5.2 电中和作用 | 第19-20页 |
1.5.3 吸附架桥作用 | 第20页 |
1.5.4 卷扫网捕作用 | 第20页 |
1.6 絮凝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6.1 水体pH值的影响 | 第20页 |
1.6.2 水体温度的影响 | 第20页 |
1.6.3 絮凝剂投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1.6.4 搅拌速度与时间的影响 | 第21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 | 第21-23页 |
1.7.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3-28页 |
2.1 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絮凝剂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水质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26页 |
2.3 絮凝实验 | 第26-28页 |
3 絮凝剂的制备与性能 | 第28-44页 |
3.1 聚硅酸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第28-30页 |
3.1.1 SiO_2浓度对聚硅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pH值对聚硅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温度对聚硅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页 |
3.2 聚硅酸硫酸钛(PTSS)的制备与性能 | 第30-35页 |
3.2.1 Ti/Si摩尔比对PTSS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熟化时间对PTSS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3.2.3 水体pH对PTSS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水体温度对PTSS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5 PTSS的絮体沉降性能 | 第34-35页 |
3.2.6 PTSS用于实际原水的处理 | 第35页 |
3.3 聚硅酸硫酸铝钛(PATS)的制备与性能 | 第35-42页 |
3.3.1 Al/Ti摩尔比对PATS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2 (Al+Ti)/Si摩尔比对PATS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水体pH对PATS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水体温度对PATS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5 PATS絮体沉降性能 | 第41页 |
3.3.6 PATS用于实际原水的处理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絮凝剂的结构、形貌表征 | 第44-49页 |
4.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4.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5-46页 |
4.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6-47页 |
4.4 絮凝机理探讨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絮凝剂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 第49-52页 |
5.1 絮凝剂的成本分析 | 第49-50页 |
5.2 絮凝剂的社会效益 | 第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6 结论 | 第52-54页 |
7 展望 | 第54-55页 |
8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10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