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导言第12-21页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2-15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2页
        2. 研究意义第12-15页
    (二) 研究的现状第15-19页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1. 研究思路第19页
        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一、当代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内涵及标准第21-30页
    (一) 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内涵第21-23页
        1. 带头作用第21-22页
        2. 骨干作用第22页
        3. 桥梁作用第22-23页
    (二) 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标准第23-30页
        1. 带头作用的标准第23-27页
        2. 骨干作用的标准第27-28页
        3. 桥梁作用的标准第28-30页
二、当代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现状分析第30-44页
    (一) 当代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状况第30-39页
        1. 带头作用发挥的状况第30-35页
        2. 骨干作用发挥的状况第35-37页
        3. 桥梁作用发挥的状况第37-39页
    (二) 当代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存在的问题第39-44页
        1. 带头作用发挥不到位,未能很好地起到表率作用第39-41页
        2. 骨干作用的发挥有待强化,责任和奉献意识淡化第41-42页
        3. 桥梁作用的发挥弱化,纽带和联系作用有待加强第42-44页
三、当代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到位的原因分析第44-51页
    (一) 大学生党员自身因素的影响第44-46页
        1. 价值选择与党的最高价值取向不一致第44-45页
        2. 大学生党员的党员角色自我认知度低第45页
        3. 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渐淡化第45-46页
        4. 勇于拼搏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缺乏第46页
    (二) 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存在疏漏第46-48页
        1. 重视入党前培训教育,忽视后期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第46-47页
        2. 教育形式内容单一,难以唤醒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第47页
        3. 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缺乏专业教师队伍,党建工作效果甚微第47-48页
        4. 未能很好地建立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第48页
    (三) 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第48-51页
        1. 改革开放新时期下各种复杂矛盾的激化第49页
        2. 市场经济利益机制和功利性原则的影响第49页
        3. 网络时代下良莠不齐的信息带来的冲击第49-51页
四、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对策第51-61页
    (一) 大学生党员严以修身,不断增强党员意识第51-55页
        1. 加强道德情操修养,强化自律意识第51-52页
        2.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信念意识第52-53页
        3. 严格遵守党章规范,强化党章意识第53页
        4. 工作讲奉献有担当,强化责任意识第53-54页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创新意识第54页
        6.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强化作为意识第54-55页
    (二) 高校为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网络环境第55-56页
        1.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第55-56页
        2. 监督与控制互联网信息,打造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第56页
    (三) 高校党委积极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第56-61页
        1.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与管理第56-57页
        2. 不断加强和改进激励与奖惩机制建设第57-58页
        3. 继续完善和强化监督与考评机制建设第58页
        4. 为广大大学生党员提供顾问咨询服务第58-59页
        5. 组织大学生党员开展经验交流分享会第59页
        6. 搭建起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第59-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第66-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手道在警察徒手防卫控制实战技法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