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 关于爱国主义的研究 | 第12-15页 |
2. 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及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 第19-25页 |
(一)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及特征 | 第19-22页 |
1. 爱国主义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 第19-21页 |
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 第21-22页 |
(二)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 第22-25页 |
1. 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 第23-24页 |
2. 完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 第24页 |
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24-25页 |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5-31页 |
(一) 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和合理性欠佳 | 第26-27页 |
(二) 爱国主义教育机制的完善性和健全性不足 | 第27-28页 |
(三)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层次性不强 | 第28-29页 |
(四) 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不够 | 第29-31页 |
三、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问题的原因 | 第31-40页 |
(一)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冲击大学生爱国情怀 | 第31-35页 |
1. 经济全球化削弱大学生爱国情感 | 第31-33页 |
2. 网络信息化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 | 第33-34页 |
3. 市场经济驱使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功利 | 第34-35页 |
(二) 高校工作不到位降低爱国主义教育质量 | 第35-37页 |
1. 人才培养存在功利倾向,爱国主义教育不受重视 | 第35-36页 |
2. 校园文化底蕴相对不深,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不浓 | 第36页 |
3.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缺少有力支撑 | 第36-37页 |
(三) 家庭教育不当淡化大学生爱国意识 | 第37-38页 |
1. 家庭教育理念现实化,忽视爱国主义家庭教育 | 第37-38页 |
2. 家长自身素质欠佳,缺乏必要指导能力 | 第38页 |
3. 家长与子女间存在代际冲突,影响教育效果 | 第38页 |
(四) 大学生自身政治思想不成熟缺乏爱国精神动力 | 第38-40页 |
1. 追求实用知识,忽视政治学习 | 第39页 |
2. 自我中心意识,政治素养不足 | 第39页 |
3. 自卑厌世心理,爱国热情不高 | 第39-40页 |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 第40-49页 |
(一) 正确理解爱国主义,树立爱国主义教育新理念 | 第40-41页 |
1. 民族性与开放性相交融 | 第40页 |
2.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 第40-41页 |
3. 引导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第41页 |
(二) 全社会群策群力,营造爱国主义教育大环境 | 第41-43页 |
1. 党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支持政策 | 第41页 |
2. 大众媒体增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 第41-42页 |
3. 社会团体履行教育职责,渗透爱国情怀 | 第42-43页 |
(三) 高校解放思想,创新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 第43-44页 |
1. 端正教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保障措施 | 第43-44页 |
2. 深化环境育人作用,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 第44页 |
3. 构建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保障 | 第44页 |
(四) 重视家庭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第一课堂作用 | 第44-46页 |
1. 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履行爱国主义教育职责 | 第45页 |
2. 家长增强爱国品格,切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第45-46页 |
3. 家长提高育人水平,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 第46页 |
(五) 大学生提高认识,加强爱国主义自我教育 | 第46-49页 |
1.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素养 | 第47页 |
2. 理性表达爱国情感,选择正确爱国方式 | 第47页 |
3. 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承担应有责任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