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第一章绪论 | 第15-45页 |
1.1 海洋微生物概述 | 第15-16页 |
1.2 多相分类学概述 | 第16-21页 |
1.2.1 表型特征 | 第17-18页 |
1.2.2 基因型特征 | 第18-20页 |
1.2.3 菌多相分类学的未来发展 | 第20-21页 |
1.3 褐藻(海带)及其主要组成成分概述 | 第21-25页 |
1.3.1 褐藻(海带) | 第21-23页 |
1.3.2 海藻酸钠 | 第23-24页 |
1.3.3 褐藻糖胶 | 第24页 |
1.3.4 褐藻淀粉 | 第24-25页 |
1.4 褐藻降解细菌的研究意义 | 第25-30页 |
1.4.1 生物能源与褐藻生物质能转化概述 | 第25-26页 |
1.4.2 海藻酸钠寡糖概述 | 第26-30页 |
1.5 褐藻降解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30-43页 |
1.5.1 海藻酸钠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 第30-36页 |
1.5.2 菌降解海藻酸钠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 第36-38页 |
1.5.3 基于全基因组的褐藻降解细菌降解机制研究 | 第38-42页 |
1.5.4 利用褐藻降解细菌生产乙醇的研究进展 | 第42-43页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的概述 | 第43-45页 |
2 第二章 褐藻降解细菌的分离 | 第45-5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45-46页 |
2.1.2 菌株分离与培养 | 第46-47页 |
2.1.3 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47-49页 |
2.1.4 菌株褐藻降解能力测定 | 第49-50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2.2.1 菌株分离结果 | 第50-51页 |
2.2.2 不同菌株褐藻降解能力测定的结果 | 第51页 |
2.3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51-56页 |
3 第三章细菌疑似新种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56-9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8页 |
3.1.1 菌株分离与培养 | 第57-58页 |
3.1.2 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58-6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8-90页 |
3.2.1 菌株Za6a-12~T与Za6a-17的多相分类学鉴定结果 | 第68-74页 |
3.2.2 菌株JB3~T的多相分类学鉴定结果 | 第74-83页 |
3.2.3 菌株HZ22~T的多相分类学鉴定结果 | 第83-9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4 第四章利用菌株HZ11生产海藻酸钠寡糖的工艺优化 | 第91-11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8页 |
4.1.1 菌株HZ11的简单鉴定 | 第91-92页 |
4.1.2 菌株HZ11生产海藻酸钠寡糖的不同方法比较 | 第92-94页 |
4.1.3 菌株HZ11产酶条件的优化 | 第94-96页 |
4.1.4 菌株HZ11粗酶液处理海带条件的优化 | 第96-97页 |
4.1.5 菌株HZ11生产海藻酸钠寡糖的5L小试发酵 | 第97-98页 |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98-111页 |
4.2.1 菌株HZ11的特性 | 第98-102页 |
4.2.2 菌株HZ11生产海藻酸钠寡糖的最佳方法 | 第102-105页 |
4.2.3 菌株HZ11的最佳产酶条件 | 第105-108页 |
4.2.4 菌株HZ11粗酶液性质及处理海带的最佳条件 | 第108-110页 |
4.2.5 菌株HZ11生产海藻酸钠寡糖的5L小试发酵结果 | 第110-11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5 第五章菌株HZ11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 第112-12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7页 |
5.1.1 细菌全基因组的抽提及质量控制 | 第112-113页 |
5.1.2 基因组测序及拼接补洞 | 第113-116页 |
5.1.3 基因组注释与分析 | 第116页 |
5.1.4 菌株HZ11中海藻酸钠裂解酶的CAZy家族分类 | 第116页 |
5.1.5 菌株HZ11中海带主要可发酵物质的代谢通路预测 | 第116-117页 |
5.2 菌株HZ11的基因组分析结果 | 第117-124页 |
5.2.1 基因组抽提结果 | 第117页 |
5.2.2 基因组特征 | 第117-118页 |
5.2.3 基因组注释与分析结果 | 第118-121页 |
5.2.4 菌株HZ11中海藻酸钠裂解酶的CAZy家族分类结果 | 第121-123页 |
5.2.5 菌株HZ11中海带主要可发酵物质的代谢通路 | 第123-124页 |
5.3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124-125页 |
6 第六章菌株HZ22基于全基因组的褐藻降解机制分析 | 第125-14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25-127页 |
6.1.1 细菌全基因组的抽提及质量控制 | 第125页 |
6.1.2 基因组测序及拼接补洞 | 第125-126页 |
6.1.3 基因组注释与分析 | 第126页 |
6.1.4 CAZyme的预测及分析 | 第126页 |
6.1.5 PUL的预测及分析 | 第126-127页 |
6.1.6 菌株HZ22粗酶液的酶学性质测定 | 第127页 |
6.2 菌株HZ22的基因组分析结果 | 第127-139页 |
6.2.1 基因组特征 | 第127-129页 |
6.2.2 基因组基本注释与分析结果 | 第129-130页 |
6.2.3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预测结果 | 第130-131页 |
6.2.4 CAZyme的预测及分析结果 | 第131-133页 |
6.2.5 PUL的预测及分析结果 | 第133-136页 |
6.2.6 菌株HZ22粗酶液的酶学性质 | 第136-139页 |
6.3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139-140页 |
7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7.1 总结 | 第140-141页 |
7.2 展望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154-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