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6-41页 |
第1章. 林麝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1.1 林麝生态生物学研究 | 第16-23页 |
1.1.1 麝科动物分类及分布 | 第16页 |
1.1.2 林麝的形态特征 | 第16-18页 |
1.1.3 林麝的泌香功能 | 第18页 |
1.1.4 林麝食性研究 | 第18-19页 |
1.1.5 林麝繁殖生物学研究 | 第19-20页 |
1.1.6 林麝的家域行为研究 | 第20-21页 |
1.1.7 林麝的种群结构研究 | 第21页 |
1.1.8 林麝的种群数量调查研究 | 第21-23页 |
1.2 林麝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3-24页 |
1.3 林麝养殖简史 | 第24-26页 |
第2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简介 | 第26-34页 |
2.1 MHC结构解析 | 第26-29页 |
2.1.1 MHC Ⅰ类结构及功能 | 第26-27页 |
2.1.2 MHC Ⅱ类结构及功能 | 第27-28页 |
2.1.3 MHC的多态性及其维持机制 | 第28-29页 |
2.2 MHC选择作用的检测 | 第29-31页 |
2.2.1 进化历史的尺度上的检测 | 第29-30页 |
2.2.2 短期内MHC选择作用的检测 | 第30-31页 |
2.3 MHC基因空间变异特性 | 第31页 |
2.4 MHC在保护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 第31-34页 |
2.4.1 MHC快速适应性变异在人类影响下的重要性 | 第32页 |
2.4.2 MHC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维持 | 第32-34页 |
第3章. 距离取样法简介 | 第34-39页 |
3.1 距离取样法估计种群密度简史 | 第34页 |
3.2 距离取样法的数学原理 | 第34-38页 |
3.3 距离取样法遵循的基本假设 | 第38页 |
3.4 应用距离取样法估计种群密度 | 第38-39页 |
第4章.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9-41页 |
4.1 林麝种群密度调查 | 第39-40页 |
4.2 林麝种群MHC Ⅱ类分子变异性调查 | 第40-4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41-87页 |
第5章. 林麝野生种群密度调查 | 第41-54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41-50页 |
5.1.1 器材准备 | 第41页 |
5.1.2 研究区域 | 第41-46页 |
5.1.3 样线设计 | 第46页 |
5.1.4 野外调查方法 | 第46-48页 |
5.1.5 人为干扰 | 第48页 |
5.1.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5.2 调查结果 | 第50-52页 |
5.3 讨论 | 第52-54页 |
5.3.1 原始林作为栖息地的重要性 | 第52页 |
5.3.2 种群密度评估 | 第52页 |
5.3.3 人为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6章. 林麝MHC Ⅱ类分子变异性研究 | 第54-87页 |
6.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54-67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55-67页 |
6.2 研究结果 | 第67-83页 |
6.2.1 林麝MHC序列多样性 | 第67-71页 |
6.2.2 野生种群与圈养种群MHC变异性比较 | 第71-83页 |
6.2.3 低纬度种群及高纬度种群间MHC变异性比较 | 第83页 |
6.2.4 MHC Ⅱ类基因外显子2经历正选择的证据 | 第83页 |
6.3 讨论 | 第83-87页 |
6.3.1 林麝MHC变异性与其他濒危哺乳动物的比较 | 第83-85页 |
6.3.2 林麝野生种群与圈养种群间MHC变异性比较 | 第85页 |
6.3.3 林麝低纬度种群与高纬度种群间MHC变异性比较 | 第85-86页 |
6.3.4 林麝MHC抗原结合位点经历正选择的证据 | 第86-87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87-90页 |
第7章. 林麝种群的保护建议 | 第87-88页 |
7.1 栖息地保护建议 | 第87页 |
7.2 对林麝遗传资源管理的建议 | 第87-88页 |
第8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88-9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8页 |
8.2 创新点 | 第88-89页 |
8.3 展望 | 第89-90页 |
附录一 林麝分布地点详细信息 | 第90-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1页 |
个人简历 | 第111-112页 |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