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特高压输电系统发展过程 | 第9-11页 |
1.2.1 国外特高压输电系统发展 | 第9-10页 |
1.2.2 我国特高压输电系统发展 | 第10页 |
1.2.3 蒙西~天津南特高压工程简介 | 第10-11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2章 交流特高压防雷保护分析 | 第12-15页 |
2.1 反击 | 第12页 |
2.2 绕击 | 第12-13页 |
2.3 雷击档中跳闸 | 第1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第3章 附近线路近几年雷击跳闸率统计 | 第15-24页 |
3.1 雷电活动等级划分情况 | 第15页 |
3.2 沿线雷电活动情况 | 第15-20页 |
3.2.1 内蒙古电网雷电活动情况 | 第16页 |
3.2.2 山西地区雷电活动情况 | 第16-18页 |
3.2.3 河北地区雷电活动情况 | 第18-19页 |
3.2.4 天津地区雷电活动情况 | 第19-20页 |
3.3 线路沿线雷击跳闸近几年情况 | 第20-23页 |
3.3.1 内蒙魏家峁地区电网的雷电跳闸情况 | 第20页 |
3.3.2 山西地区电网雷电跳闸情况 | 第20-21页 |
3.3.3 河北地区电网雷电跳闸情况 | 第21-22页 |
3.3.4 天津地区电网雷电跳闸情况 | 第22-2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4章 雷电性能的计算研究 | 第24-33页 |
4.1 线路雷电绕击计算方法 | 第24-28页 |
4.1.1 绕击计算方法的论述 | 第24-25页 |
4.1.2 电气几何模型法(EGM)的原理 | 第25-26页 |
4.1.3 地形因素 | 第26-27页 |
4.1.4 杆塔高度因素 | 第27-28页 |
4.2 线路雷电反击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4.3 雷击档距中央地线 | 第29-31页 |
4.4 雷击跳闸率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防雷性能 | 第33-44页 |
5.1 杆塔参数 | 第33页 |
5.2 线路雷击跳闸率 | 第33-42页 |
5.2.1 绕击跳闸率 | 第33-38页 |
5.2.2 反击跳闸率 | 第38-39页 |
5.2.3 综合雷击跳闸率 | 第39-41页 |
5.2.4 耐张塔跳线及单回路中相绕击 | 第41-42页 |
5.3 地线保护角对塔重影响 | 第42-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已建立的特高压工程雷电性能 | 第44-53页 |
6.1 特高压示范工程线路的雷电性能 | 第44-47页 |
6.2 特高压皖电东送线路的雷电性能 | 第47-50页 |
6.3 特高压浙北—福州线路的雷电性能 | 第50-5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7章 工程防雷接地措施 | 第53-58页 |
7.1 输电线路接地要求 | 第53页 |
7.2 输电线路接地装置的型式 | 第53-54页 |
7.3 本工程接地防雷型式 | 第54-5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8.1 结论 | 第58页 |
8.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