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甘薯(红薯)论文

燃料乙醇专用型甘薯品种筛选及乙醇发酵技术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燃料乙醇的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5页
        1.2.1 燃料乙醇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2 发展甘薯燃料乙醇的意义第12-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国内外燃料乙醇工业现状第16-19页
    1.4 酒精发酵第19-22页
        1.4.1 酒精发酵的原理第20页
        1.4.2 发酵工艺过程进展第20-22页
    1.5 利用甘薯生产燃料乙醇第22-23页
        1.5.1 甘薯简介第22-23页
        1.5.2 发展甘薯燃料乙醇的意义第23页
    1.6 研究甘薯燃料乙醇的意义第23-24页
    1.7 研究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甘薯块茎的组分分析第25-36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材料、仪器与方法第25-28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25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5-26页
        2.2.3 试验方法第26-28页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5页
        2.3.1 甘薯块茎的组分分析第28-33页
        2.3.2 甘薯组分间相关性分析第33-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乙醇发酵适用甘薯品种的筛选第36-46页
    3.1 材料与设备第36-38页
        3.1.1 实验材料第36-37页
        3.1.2 实验设备第37-38页
    3.2 试验方法第38-41页
        3.2.1 试验流程第38页
        3.2.2 测定方法第38-39页
        3.2.3 培养方法第39页
        3.2.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9-40页
        3.2.5 计算公式第40页
        3.2.6 影响甘薯乙醇发酵的重要指标第40-41页
    3.3 实验结果第41-45页
        3.3.1 测定结果第41-42页
        3.3.2 甘薯品种的筛选第42-45页
    3.4 结论第45-46页
第四章 鲜甘薯原料发酵前预处理条件的优化第46-59页
    4.1 材料与设备第46-47页
        4.1.1 实验材料第46-47页
        4.1.2 实验设备第47页
    4.2 实验方法第47-51页
        4.2.1 实验流程第47-48页
        4.2.2 测定方法第48页
        4.2.3 葡萄糖值的计算第48页
        4.2.4 DNS法测定还原糖标准曲线第48页
        4.2.5 单因素实验第48-50页
        4.2.6 正交表的确定及正交试验的设计第50-51页
        4.2.7 添加电解质对甘薯酵液葡萄糖值(DE)的影响第51页
        4.2.8 添加果胶酶、纤维素酶对甘薯醪液葡萄糖值((DE)及粘度的影响第51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7页
        4.3.1 DNS法测定还原糖标准曲线的制定第51-52页
        4.3.2 单因素实验及其结果制图分析第52-55页
        4.3.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55-56页
        4.3.4 添加电解质对甘薯酪液葡萄糖值(DE)的影响第56页
        4.3.5 添加果胶酶、纤维素酶对甘薯醪液葡萄糖值((DE)及粘度的影响第56-57页
    4.4 讨论第57-58页
    4.5 结论第58-59页
第五章 实验室甘薯生产燃料乙醇发酵工艺的优化第59-67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材料、仪器与方法第59-62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59-60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60-61页
        5.2.3 试验方法第61-62页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2页
        5.2.5 发酵效率计算第6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2-66页
        5.3.1 发酵失重与乙醇产量关系图第62-63页
        5.3.2 不同加水量对发酵结果的影响第63-64页
        5.3.3 pH调节方式、营养物质添加对发酵结果的影响第64-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68页
    6.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地自然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以全国十大名山风景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旅游流网络的旅游交通碳排放研究--以湖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