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金)KIMPE铜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铜钴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1.1.2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矿区地理位置与经济状况 | 第10-12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1 加丹加地区铜钴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2 KIMPE铜钴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5-17页 |
1.5.1 主要工作量统计 | 第15页 |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7-24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7-20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0页 |
2.4 区域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 第20页 |
2.5 区域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第20-21页 |
2.6 区域遥感特征 | 第21-22页 |
2.7 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 第22-24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4-53页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4-36页 |
3.1.1 地层 | 第26-29页 |
3.1.2 构造 | 第29-33页 |
3.1.3 岩浆岩 | 第33页 |
3.1.4 变质作用 | 第33页 |
3.1.5 土壤、岩石地球化学 | 第33-36页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6-43页 |
3.2.1 铜钴矿层特征 | 第36页 |
3.2.2 矿体特征 | 第36-43页 |
3.2.3 矿体夹石及顶底板围岩 | 第43页 |
3.3 矿石特征 | 第43-51页 |
3.3.1 矿石物质组分 | 第43-45页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第45-47页 |
3.3.3 矿石化学成分 | 第47-50页 |
3.3.4 矿石品级与分带 | 第50-51页 |
3.3.5 矿石类型 | 第51页 |
3.4 围岩蚀变 | 第51-52页 |
3.5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52-53页 |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 第53-64页 |
4.1 成矿地质作用 | 第53页 |
4.2 成矿理化条件 | 第53-54页 |
4.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54-58页 |
4.3.1 常量元素 | 第54页 |
4.3.2 微量元素 | 第54-56页 |
4.3.3 硫同位素研究 | 第56-57页 |
4.3.4 硅酸盐氧同位素 | 第57页 |
4.3.5 氢氧同位素研究 | 第57-58页 |
4.4 成矿时代 | 第58-59页 |
4.5 矿床成因类型 | 第59-60页 |
4.5.1 矿化富集规律 | 第59页 |
4.5.2 矿床成因 | 第59-60页 |
4.6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 第60-64页 |
4.6.1 控矿因素 | 第60-62页 |
4.6.2 找矿标志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