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基础 | 第14页 |
1.2.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研究模型 | 第14-15页 |
1.2.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2.4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未来研究趋势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5-19页 |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数据和方法 | 第19-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19-20页 |
2.1.3 水文气候 | 第20-21页 |
2.1.4 社会经济 | 第21页 |
2.1.5 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 | 第21页 |
2.2 小江流域垂直分带划分 | 第21-23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3-28页 |
2.3.1 研究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2.3.2 小江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筛选 | 第24-25页 |
2.3.3 InVest模型评估 | 第25-27页 |
2.3.4 小江流域垂直空间子域划分 | 第27-28页 |
3 小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及空间叠置 | 第28-34页 |
3.1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 | 第28-30页 |
3.2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叠置 | 第30-34页 |
3.2.1 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分级 | 第30-32页 |
3.2.2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叠置 | 第32-34页 |
4 小江流域生态系统主导功能及服务权衡/协同的空间特征 | 第34-41页 |
4.1 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4.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空间分布 | 第35-39页 |
4.2.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4.2.2 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4.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分带差异 | 第39-41页 |
5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及权衡量化 | 第41-52页 |
5.1 生态系统服务间相关性 | 第41-45页 |
5.1.1 生态系统服务间整体相关性 | 第41-42页 |
5.1.2 生态系统服务间带谱相关性 | 第42-45页 |
5.2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综合效益及权衡量化 | 第45-52页 |
5.2.1 综合效益及权衡量化方法 | 第45-46页 |
5.2.2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空间分布 | 第46-47页 |
5.2.3 生态系统服务间两两作用关系 | 第47-52页 |
6 小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效益和权衡的垂直空间异质性 | 第52-56页 |
6.1 垂直梯度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变化 | 第52-53页 |
6.2 不同垂直带谱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 | 第53-55页 |
6.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驱动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7.1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7.2 创新点 | 第58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在读期间论文写作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