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群体的再认识:市场获益在集体内的分配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引言 | 第11-15页 |
1.研究主题及意义 | 第11页 |
2.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3.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1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2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6页 |
2.文献评述及启示 | 第16-19页 |
三、中国农村变革回顾 | 第19-23页 |
1.农村变革历程 | 第19-20页 |
1.1 新中国成立前 | 第19页 |
1.2 计划经济时期 | 第19-20页 |
1.3 改革开放时期 | 第20页 |
2.本文对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2.1 市场 | 第20页 |
2.2 市场获益 | 第20-21页 |
2.3 集体 | 第21-23页 |
四、集体分配中的经济分析 | 第23-30页 |
1.公益与私利的交织现状 | 第23页 |
2.案例一:“填缝”工程合同款分配经过 | 第23-26页 |
2.1 工程承包权易手 | 第23-24页 |
2.2 四种分配方案 | 第24-26页 |
3.案例分析 | 第26-30页 |
3.1 分配方案中的收益分析 | 第26-28页 |
3.2 分配方案中的结构分析 | 第28-30页 |
五、集体“正义”的认知和实践 | 第30-34页 |
1.法治外的利益获取 | 第30-31页 |
2.案例二:利益分配中集体正义的实践 | 第31-32页 |
2.1 组内“分红” | 第31页 |
2.2 国家权力的介入 | 第31-32页 |
3.案例分析 | 第32-34页 |
3.1 利益与法治的对抗 | 第32页 |
3.2 熟人社会的分裂 | 第32-34页 |
六、希望与危机并存:农民群体的再认识 | 第34-40页 |
1.逐步形成的公民素养 | 第34-36页 |
1.1 充分的民主讨论 | 第34-35页 |
1.2 渐进的契约精神 | 第35-36页 |
2.依旧薄弱的法治观念 | 第36-37页 |
2.1 历史根源 | 第36页 |
2.2 集体主义的“正义观” | 第36-37页 |
3.加剧“物化”的人情礼法 | 第37-39页 |
3.1 功利化的人际网络 | 第37-38页 |
3.2 道德支撑与归属感的匮乏 | 第38-39页 |
4.矛盾的价值选择 | 第39-40页 |
七、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