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特种医学论文--军事医学论文

基于伤员运输舒适性的第四代轮式机动平台减振优化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1 立题依据第14页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第14-15页
        1.2.1 研究意义第14页
        1.2.2 实用价值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1 硅油弹簧减振器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硅油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3 硅油粘滞阻尼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4 汽车非线性振动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8页
        1.3.5 汽车平顺性优化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20-21页
第二章 硅油弹簧减振器性能与试验研究第21-68页
    2.1 硅油的力学特性第21-30页
        2.1.1 硅油的基本特性第21-24页
        2.1.2 硅油的体积弹性模量第24-28页
        2.1.3 硅油的本构方程第28-30页
    2.2 硅油弹簧减振器的工作原理第30-32页
        2.2.1 液体弹簧功能(变刚度功能)第30-31页
        2.2.2 粘滞阻尼器功能(变阻尼功能)第31-32页
    2.3 硅油弹簧减振器刚度特性研究第32-45页
        2.3.1 混气硅油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第33-38页
        2.3.2 硅油弹簧减振器刚度特性第38-41页
        2.3.3 刚度特性参数分析第41-45页
    2.4 硅油弹簧减振器阻尼特性研究第45-55页
        2.4.1 等效简化模型第45-46页
        2.4.2 粘滞阻尼力第46-50页
        2.4.3 孔缩阻尼力第50-52页
        2.4.4 阻尼特性参数分析第52-55页
    2.5 硅油弹簧减振器性能试验研究第55-66页
        2.5.1 硅油弹簧减振器设计与原理样机第55-57页
        2.5.2 硅油弹簧减振器试验台架的结构与功能第57-59页
        2.5.3 硅油弹簧减振器性能试验第59-65页
        2.5.4 试验结果分析第65-66页
    2.6 讨论第66页
    2.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三章 整车非线性振动系统动力学响应和灵敏度分析第68-86页
    3.1 整车非线性振动系统第68-74页
        3.1.1 八自由度整车线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第68-72页
        3.1.2 非线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第72-74页
    3.2 整车动力学响应分析第74-78页
        3.2.1 位移和加速度响应第74-75页
        3.2.2 路面的随机激励第75-76页
        3.2.3 随机激励下的动力学响应分析第76-78页
    3.3 参数及灵敏度分析第78-84页
        3.3.1 参数影响规律分析第78-82页
        3.3.2 灵敏度分析第82-84页
    3.4 讨论第84-85页
    3.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四章 基于伤员运输舒适性的整车动力学优化研究第86-102页
    4.1 基于硅油弹簧减振器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第86-90页
        4.1.1 基于ADAMS/Car建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第86-89页
        4.1.2 硅油弹簧减振器与整车模型的集成第89-90页
    4.2 基于卧姿乘员舒适性的评价方法第90-93页
        4.2.1 ISO2631—1:1997E卧姿人体评价方法及依据第91-92页
        4.2.2 人体吸收功率及评价方法第92页
        4.2.3 冲击试验的评价方法第92-93页
    4.3 基于卧姿乘员舒适性的仿真研究第93-96页
        4.3.1 脉冲激励仿真试验第93-94页
        4.3.2 随机激励仿真试验第94-96页
    4.4 基于伤员运输舒适性的整车动力学优化研究第96-101页
        4.4.1 ADAMS/Insight优化设计方法第96-97页
        4.4.2 基于伤员运输舒适性的整车动力学优化第97-101页
    4.5 讨论第101页
    4.6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5页
    5.1 全文总结第102-103页
    5.2 创新点第103页
    5.3 工作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11-112页
个人简历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CS+LD混合算法的图书馆模糊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高速公路施工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