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红豆杉、紫杉论文

中国红豆杉属分子谱系地理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前言第15-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22页
        1.1.2 研究进展第22-24页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1.2.1 研究目的第24-25页
        1.2.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基于质体DNA序列的红豆杉属谱系地理研究第27-5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8-36页
        2.1.1 试验材料第28-31页
        2.1.2 实验方法第31-34页
        2.1.3 数据分析第34-3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6-54页
        2.2.1 叶绿体DNA序列分析第36-49页
        2.2.2 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第49-52页
        2.2.3 种群的失配分析第52页
        2.2.4 分化时间估计第52-54页
    2.3 小结第54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54-59页
        2.4.1 红豆杉属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第54-56页
        2.4.2 冰期避难所第56-57页
        2.4.3 种群历史的动态分析第57-59页
第三章 谱系地理学分析—来自核基因ITS的证据第59-74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59-60页
        3.1.1 实验材料第59页
        3.1.2 实验方法第59-60页
    3.2 实验结果第60-70页
        3.2.1 单倍型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第60-64页
        3.2.2 nrDNA单倍型之间的亲缘关系第64-65页
        3.2.3 居群的遗传结构第65-69页
        3.2.4 ITS的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第69-70页
    3.3 小结第70-71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71-74页
        3.4.1 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第71页
        3.4.2 居群的遗传结构第71-72页
        3.4.3 种群的地理谱系关系第72-73页
        3.4.4 种群历史的动态分析第73-74页
第四章 须弥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微卫星引物开发第74-84页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75-77页
        4.1.1 实验材料第75页
        4.1.2 实验方法第75-76页
        4.1.3 跨种扩增第76-77页
        4.1.4 数据分析第77页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7-83页
        4.2.1 微卫星序列的获得第77-78页
        4.2.2 微卫星引物的获得第78-79页
        4.2.3 微卫星多态性的筛选及遗传多样性检验第79-82页
        4.2.4 微卫星引物的跨种扩增第82-83页
    4.3 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基于SSR标记的红豆杉属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第84-10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5-89页
        5.1.1 试验材料第85页
        5.1.2 总DNA提取第85页
        5.1.3 总DNA的质量检测第85页
        5.1.4 引物的确定第85-86页
        5.1.5 PCR扩增第86-87页
        5.1.6 数据分析第87-8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9-105页
        5.2.1 SS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第89-93页
        5.2.2 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3-97页
        5.2.3 红豆杉属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97-105页
    5.3 小结第105-106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106-109页
        5.4.1 红豆杉属的遗传多样性第106-107页
        5.4.2 红豆杉属种群遗传结构第107-108页
        5.4.3 遗传保护策略第108-10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2页
    6.1 主要结论第109-110页
    6.2 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4页
附录第124-143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省级电网公司融资策略决策及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对工商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