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引言 | 第11页 |
| 1.2 褐煤利用现状 | 第11-18页 |
| 1.2.1 褐煤气化 | 第12-13页 |
| 1.2.2 褐煤热解 | 第13-15页 |
| 1.2.3 褐煤液化 | 第15-16页 |
| 1.2.4 褐煤提取腐殖酸 | 第16-17页 |
| 1.2.5 褐煤提取褐煤蜡 | 第17页 |
| 1.2.6 热电气多联产工艺 | 第17-18页 |
| 1.3 腐殖酸提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4 腐殖酸的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 1.4.1 农业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 1.4.2 畜牧业上的应用 | 第20页 |
| 1.4.3 工业上的应用 | 第20页 |
| 1.5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0-23页 |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5.2 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部分 | 第23-31页 |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3-24页 |
| 2.2 褐煤的预处理 | 第24页 |
| 2.3 腐殖酸提取单因素实验 | 第24-28页 |
| 2.3.1 硫酸浸泡时间对腐殖酸产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2.3.2 硫酸浓度对腐殖酸产率的影响 | 第26页 |
| 2.3.3 硫酸浸泡温度对腐殖酸产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 2.3.4 氢氧化钠浸泡时间对腐殖酸产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 2.3.5 氢氧化钠浓度对腐殖酸产率的影响 | 第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腐殖酸提取的优化改进 | 第31-41页 |
| 3.1 响应曲面优化 | 第31-36页 |
| 3.1.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1页 |
| 3.1.2 结果及方差分析 | 第31-36页 |
| 3.2 工艺改进 | 第36-38页 |
| 3.2.1 超声时间对腐殖酸产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2.2 双氧水氧化时间和浓度对腐殖酸产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腐殖酸结构性质表征 | 第41-53页 |
| 4.1 腐殖酸主要官能团的测定 | 第41-42页 |
| 4.1.1 总酸度的测定(氢氧化钡法) | 第41页 |
| 4.1.2 羧基的测定(醋酸钙法) | 第41-42页 |
| 4.1.3 酚羟基的计算 | 第42页 |
| 4.2 元素分析 | 第42-43页 |
| 4.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 4.4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第44-46页 |
| 4.5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6-5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 第五章 腐殖酸的应用研究 | 第53-65页 |
| 5.1 腐殖酸复合肥的制备 | 第53-55页 |
| 5.1.1 含氮型腐殖酸复合肥的制备 | 第53-54页 |
| 5.1.2 含磷腐殖酸复合肥的制备 | 第54页 |
| 5.1.3 含氮、磷型腐殖酸复合肥的制备 | 第54-55页 |
| 5.2 结构表征分析 | 第55-61页 |
| 5.2.1 元素分析 | 第55-56页 |
| 5.2.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6-57页 |
| 5.2.3 扫面电镜 | 第57-61页 |
| 5.3 腐殖酸复合肥的应用分析 | 第61-6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5-67页 |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 6.1.1 腐殖酸的提取 | 第65页 |
| 6.1.2 腐殖酸的表征 | 第65-66页 |
| 6.1.3 腐殖酸的应用 | 第66页 |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