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学论文--外力作用论文--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论文

内蒙古岱海盆地现代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2 河型研究现状第19-23页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6页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2章 岱海盆地概况第26-29页
    2.1 盆地的位置、形态和气候第26页
    2.2 地层概况第26-27页
    2.3 构造概况第27-28页
    2.4 湖平面演化及盆地沉积体系第28-29页
第3章 岱海盆地现代沉积体系的分类要素第29-41页
    3.1 以坡降和物源距离为要素的分类方案及其特征第30-34页
        3.1.1 近源陡坡第31-32页
        3.1.2 近源缓坡第32页
        3.1.3 远源陡坡第32-33页
        3.1.4 远源缓坡第33-34页
    3.2 以河谷形态为要素的分类方案及其特征第34-41页
        3.2.1 V型河谷第35-37页
        3.2.2 深U型河谷第37-38页
        3.2.3 浅U型河谷第38-39页
        3.2.4 W型河谷第39-41页
第4章 岱海盆地的物相类型第41-48页
第5章 河流沉积特征第48-67页
    5.1 上游河段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第49-59页
        5.1.1 亚相和微相的类型及特征第50-56页
        5.1.2 山前河流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第56-57页
        5.1.3 山前河流平面展布样式及与河谷形态的对应关系第57-59页
    5.2 中游河段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第59-65页
        5.2.1 亚相和微相的类型及特征第59-64页
        5.2.2 中游河段的分布规律第64-65页
    5.3 辫状河沉积模式第65-67页
第6章 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第67-90页
    6.1 亚相和微相的类型、特征及沉积模式第67-74页
        6.1.1 三角洲平原亚相第67-71页
        6.1.2 三角洲前缘亚相第71-72页
        6.1.3 前三角洲亚相第72页
        6.1.4 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第72-74页
    6.2 不同位置三角洲的形态和沉积物特征第74-79页
        6.2.1 近源陡坡三角洲第75页
        6.2.2 近源缓坡三角洲第75-77页
        6.2.3 远源陡坡三角洲第77-78页
        6.2.4 远源缓坡三角洲第78-79页
    6.3 三角洲形态的控制因素第79-90页
        6.3.1 充填效率控制三角洲形态第80-85页
        6.3.2 湖滨阶地控制三角洲复合体的形态第85-88页
        6.3.3 环岱海湖三角洲的平面展布第88-90页
第7章 湖泊沉积特征第90-102页
    7.1 水文特征第90页
    7.2 亚相和微相的类型及特征第90-102页
        7.2.1 扩张湖亚相第91-94页
        7.2.2 滨浅湖、半深湖-深湖亚相第94-102页
第8章 岱海盆地沉积相组合、河谷演化及粒度分布规律第102-112页
    8.1 岱海盆地沉积相类型及组合特征第102-103页
    8.2 各河谷形态的过渡和演化趋势第103-106页
        8.2.1 水动力对河谷形态的影响第103-104页
        8.2.2 阶地对河谷形态的影响第104页
        8.2.3 充填过程中的河谷演化第104-106页
    8.3 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布规律第106-110页
    8.4 沉积相的过渡规律第110-112页
第9章 结论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20-12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高致密性熔融石英陶瓷制备技术的研究